寫在休學之後(五): 心境

不知不覺,離上一篇休學文又過了三個月。真的能深刻體會何謂時光飛逝。

這篇很短,我想嘗試用一個不同的風格去寫。總之就是不想花太多空間填充冗贅的連結詞,也懶得像過去一樣長篇大論。這次希望能透過條列的方式,更精準地紀錄一下這幾個月來感受比較深刻的心境。

思考的時間

  1. 我在思索人生相關的問題時,一開始找出的答案總是會被後來沈澱出來的答案給推翻。
  2. 找出答案感覺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在那之前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和思考累加起來,造就了找出答案的那一瞬間。
  3. 當一個與人生規劃有關的問題在時間序列上被放置的愈遠時,要找出答案需要花的時間就會愈長。舉例來說,當我要決定接下來一年要做什麼時,得花上至少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找出答案;當我要決定接下來五年要做什麼,則要花上至少ㄧ年的時間才能找出答案。
  4. 期望在學生時期就推知自己未來二三十年的走向是不切實際的。我接下來的二三十年是不可知的,因為它取決於我接下來的五年。我接下來的五年是不可知的,因為它取決於我接下來的一年。我接下來的一年是不可知的,因為它取決於我接下來的兩個月。我接下來的兩個月是可控的,把它做好。
  5. 不要試圖把答案逼出來,留多一點的時間讓自己醞釀。

學習與成長

  1. 我懂的東西愈多,會導致我不懂的東西也跟著愈多。換言之,如果我搞懂了一切,那我也將不懂一切。既然自己有很多東西不懂,就要避免輕易下論斷,並保持謙卑。同時,多關注那些不輕易下論斷的人說的話,因為這些人懂的東西通常很多,他們話語背後的脈絡往往更加嚴謹。
  2. 如果我們沒經歷過一件事,我們就不可能知道經歷這件事的感覺,更難以體會從這件事中可能悟出的道理。事實上,大部分的道理都得在某個特定時刻、經歷某個特定事件後才有辦法真正理解。在那個時刻到來之前,這些道理往往會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廢話」;在那個時刻之後,才會恍然大悟,深深自覺「我以前怎麼有辦法這麼蠢」。
  3. 如果你覺得這篇是廢話……沒事。我道歉。
  4. 優點在某些場合上是缺點,缺點在某些場合上是優點。沒有什麼是絕對要改掉的,總之就是學習看場合。
  5.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在與陌生人交流時,應該把焦點專注在「怎麼從他身上獲得一些我原本不知道的資訊」。重點在完善自己的世界觀,而不是完善他人的世界觀,最大忌是為了辯論事情的真相,導致自己漏聽一些可能很重要的資訊。
  6. 在參考一個人的論述時,首先關注的是這個人與他給出的論述是否有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如果有,那這個論述就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如果沒有,那聽聽就好,別太當真。
  7. 很多時候,一個精確、資訊量豐富的「描述」,比起一套看似邏輯透徹,卻有些虛無縹緲的「理論」更有價值。理論很可能出錯,但描述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

信心與勇氣

  1. 有一個心境是「因為自己實力太淺,所以在遇到一個看起來困難的問題時,不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難」。突破這個心境後,下一個心境是「已經有能力判斷一個問題有多難,並且知道自己與解決這個問題之間有多大的差距」。當我進入第二個心境後,我更能有效地往正確的方向努力。
  2. 當我處在第一個心境時,信心主要來自於有勇無謀,因為不知道自己無知,所以什麼都不怕。進到第二個心境時,信心「值」下降了,但是信心「質」變得更加踏實。少了一點年少輕狂,但是多了一些勇氣,應該算是這陣子比較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