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展征戰心得

話說前年暑假比完全國科展,很幸運的拿到全國第一名,也獲得免初審直接參賽隔年國際科展的機會,但當時為了準備科學班的考試,因此決定放棄這個機會,一直到四月中科學班上榜之後才回首於研究。

在重返研究時,看了一些歷屆的參展作品,發現國際科展整個層級跟全國科展大大的不同。為了到時候不至於成為炮灰,我們花了長達四個月的時間把原本的命題做全面性的擴展,並琢磨更多動態幾何面板的技術,這過程中有許多突破性的發現,讓研究的樂趣比起過去又大大的增加;到了高中開學,研究部分已經差不多成熟後,又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編輯報告書跟一連串的校稿、作圖;而終於把作品交件後,剩下的三個月則全力用來編輯海報跟練習報告。這過程的繁忙程度不要說讓我研究最有興趣的物理了,還賠了三次段考成績,準備交給科教館審核的學期成績單上是滿滿的霸氣,顯露出我們對科展的決心與熱情,當然換句話說就是高一上的成績已壯烈犧牲。

展板

不過學校成績的這一切的一切,到科展展場後一下子就被拋在九霄雲外啦。第一天早上是報到以及在會場貼海報,這個時候大家就像好奇寶寶一樣四處看看同科的其他作品。我們雖然是 52 屆全國科展「國中組」的第一名,但這次的對手包含了第 53 屆全國科展國中組、高中組的前三名與一些根本沒去全國,直接殺來國際的黑馬,很多作品的等級都實力相當,感覺就像越級打 boss 一樣連得獎都沒什麼太大把握。不過第一天也沒想那麼多,大部分時間都拿來交朋友,也看到很多外國人在展場出沒。話說隔天的下午有學生分組闖關活動,雖然闖關遊戲普普通通,但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其他縣市的朋友以及一些外國學生,發現自己的英文竟然可以很流暢的跟外國朋友溝通還蠻開心的 XD

外國學生

真正的評審時間總共有兩天,第一天是上下午總共六個小時,六名評審會拆成兩組,因為入選的十九組總共拆兩邊,一邊十組一邊九組,所以兩組評審會上午各評一邊,下午再換邊評。但有些評審根本就不鳥規則,一個人一組一組評,所以我們這次等於是有四組評審,除了一組有三個教授外,其他組都只有一個教授,報告時站在旁邊的計時員表情感覺都快要哭出來了。而在這六個小時裡面實際上一組在報告解說的時間大概只有四十分鐘,其他時間幾乎都是站在海報旁跟旁邊的人聊天消磨時間直到結束,說真的如果還要再去一次國際科展應該要慎重考慮帶部電影去看。

評審問問題

至於第二天評審就比較有意思了。這天早上,也就是第二階段評審,所有的教授會四處走,看到有興趣的就問一下,有時問很深入,有時只會淡淡的講一下。因為在第一天結束前評審都有開會討論過各組,所以這天的評審選組就會比較有針對性。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第一階段的評審過程其實大部分教授都還蠻和善的,但有一個被稱為幾何大師的教授(詳見軼事整理)到每一組都瘋狂開砲,一會砲沒意義、一會砲老掉牙、一會又砲學生做得不扎實,就這樣看著一組接著一組被他砲轟,雖然心中大概都知道他是故意的,但似乎沒有組別能完全招架住他。而我們自己感覺也被砲的超狠(不過他砲的時候我們異常的鎮靜),但他離開後其他組的卻跑來跟我說他對我們超級和善,讓我真的不知道要說甚麼…而到了第二天,這位強者教授第一個就到我們這組講話,這次完全就是個慈祥的大叔,根本感覺不出是同一個人。這到底是甚麼世界啊!?

雖然最後沒有進到第三階段的面試(通常這個階段會從全部的組別挑兩三組,決定誰要當 ISEF 的代表),但還是拿到了第三名銅牌的成績,感覺比後來預期的還要理想,也算是讓我們高中的科展之路告了一個段落。從跟評審教授們的對話中,感覺那位幾何學教授想要我們將原本的研究方向轉向重來,不但建議把報告書的證明精簡取精要部分,還講了一些內容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推薦了好幾本幾何書籍、甚至特別示範更好用的幾何軟體給我們看。但是,我們都已把這次科展視為這件作品的 ending,畢竟一手打造它花了非常多時間,也消耗了許多精神在它上面。接下來,我的夥伴要直接直攻大學數學,我則是開始投入物理的世界,這次參賽可能是我跟科展體系的最後一次連結了。從小學三年級懵懵懂懂和學姊做了地球科學的科展、四年級和班上同學做應用科學的科展、國一做數學摺紙收斂分析的科展、一直到國二國三將這件幾何軌跡分析的作品從南區打到全國再到高一的國際科展,六次的科展經驗,讓我體驗到研究的樂趣、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也從盲目探索的小屁孩進步到有能力獨當一面進行研究的優青(!?)。科展之路,在這個國際舞台拿到第三為結束,如果未來真的重返這個舞台,也絕對會是以物理人的身分回歸!

銅牌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決不是也永遠不會是一本寫完了的書。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會帶來新的問題。任何一個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出現新的嚴重的困難。」經過了這次科展,讓我對這句話的感受更加真實。科學,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地方了。每當與同學研究、與老師討論、跟評審接觸的過程,都可以感受的到自己研究的微不足道,彷彿盡全力想發展完備的理論,卻仍只能摸到一點點邊緣。這件科展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科學與真理的謙卑吧。

軼事紀錄

  1. 比賽前為了練習報告每個禮拜二都回母校建興國中,每次我穿著建興的運動服回去,都有國三的學生把我當學弟看XD
  2. 第一天在電梯有兩個外國人在講話,內容完全聽不懂,還以為自己的英文已經廢了,後來才發現他們講的是俄羅斯語。
  3. 第二天早上科教館安排葉丙成(超讚又充滿熱情的幽默演講)和盧超群(發人省思的深度演講)兩位科學家給全部參賽學生演講,最後問答時間我問葉教授「如果想做鋼鐵人裝甲,未來該朝甚麼目標前進?」(此內容有經過精簡),他連兩度想開口但又不知道要說甚麼,最後吐出一句「台大電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引起全部人的爆笑。
  4. 在第一階段評審結束後,我代表南一中,跟雄中的學生在他們的電腦展開皮卡丘沙灘排球大戰,並獲得一勝一敗的成績。
  5. 這次科展遇到的評審教授都大有來頭,除了一個沒看過以外,剩下的評審不但有兩位在全國科展就已經遇過,還有號稱教過無數資優生的許瑞麟教授、傳說級資優教師游森棚教授以及台灣動態幾何第一把交椅的全任重教授等,黃金陣容威武無比。
  6. 第二階評審結束後的學生交流時間,我們冒充物理組替沒人在顧的看板報告,報告完還被隔壁的組員說報告的內容和原本的作者講的幾乎一模一樣,心中暗爽。
  7. 因為替物理組報告引起騷動,後來被隔壁拉去報告他們的作品。結果這次旁邊圍了十幾個人,還有一個數學組的評審也被拉來聽,心中一整個超級緊張。還好這組的風車發電我算是小有研究,所以報告的還算完整。
  8. 這是一則廣告:捷運中正紀念堂站附近的一家傻瓜乾麵真的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級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辣渣+醋+蔥花拌麵,這滋味實在是…~~>_<~

給科展人的建議

  1. 對你的作品要有信心,並要有足夠的熱忱。
  2. 研究要盡量擴展,但最好有個明顯的核心主軸,不要一昧地毯式擴張研究。
  3. 寫報告書時不用怕評審教授看不懂,太直觀的東西可以輕描淡寫的帶過。如果有證明過程,不要寫的太冗長,愈精簡愈好。
  4. 報告以清楚明瞭為目標,不要想硬將所有的內容用超快速塞給評審,也不要在報告內容加入過多的修辭。
  5. 報告要一練再練,但不要背稿,以講清楚為目標,可以用PPT。表情不要僵硬,整個過程是要跟評審解釋你的內容而不是對牆壁講話。而且最好有練習不同的版本(7分鐘版本、10分鐘版本和無限時版本),因為到時候給你多長時間講是看教授高興。
  6. 最好帶一台完全乾淨,沒有安裝甚麼軟體,速度快,只有科展內容的電腦去展示。
  7. 國際科展很重視英文能力,如果目標是ISEF,英文真的要顧好。但如果你英文沒有一定的程度,就不要直接在一開始報告就開講英文。報告的英文也許可以準備,但教授在問問題時就沒那麼容易了。
  8. 對自己研究的內容要非常熟。教授可能直接叫你報告結論或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在完全無準備之下,隨機應變的能力很重要。而要能隨機應變,前提就是對自己的作品很熟。
  9. 海報不用將全部的東西寫的太清楚、太詳細、太口語化,這些要留給評審詳問時再做說明。
  10. 回答教授問題時要真實,但講話內容要正向。
  11. 教授如果態度兇狠或批評猛烈不要怕,用溫和的態度去面對。
  12. 多交朋友,把科展當作一個嘉年華會,好好享受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