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決策

公司轉眼間已經三歲了,我發現相較於創業第一年,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正確的決策不再像以前那麼顯而易見。創業早期雖然壓力大,但是因為用戶少、資源少,決策邏輯其實非常單純,只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做產品、和用戶對話、讓營收成長上,並忽略其他噪音和會讓人分心的事物就行了。然而如今公司的用戶和資源都比當時多了許多,即便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產品、用戶和營收上,也常常發現很多決策並不好做。用戶的需求很重要,但隨著用戶規模的成長,新用戶和老用戶在意的產品面向常常很不一樣;產品的開發速度很重要,但隨著團隊人數的擴張,新進員工和資深員工適合的開發流程常常很不一樣;營收的成長很重要,但隨著營收來到一定規模,能幫助公司成長更快的決策和能幫助公司達到願景的決策常常很不一樣。這些「不一樣」使得每一個決策的重量都比創業初期大得多,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之間做出選擇儼然已經成為工作的主旋律。

當年決定休學創業時,我曾天真地希望這是「近期最後一個重大且困難的決策」,如今回頭看,哎,笑死。我以為我作為創業者的優勢在於學習速度快,現在才發現我真正的優勢其實在於對某些事物足夠無知。隨著公司成長,決策會有變得容易的一天嗎?我想絕對是不會的。每當我在新聞上看到那些傳奇公司的創辦人「又」搞出一些被批評為愚蠢的決策時,我心中總是不自覺地會去想,如果我身處他們的情境,我的決策方式會是什麼?決策內容是否會有所不同?結果常常光是想像就已經壓力山大。

當正確的決策不再顯而易見時,該怎麼維持決策品質呢?衡量「正確」的標準是什麼呢?「正確的決策」真的存在嗎?這是我最近很常問自己的問題。雖然我還沒想出一個非常清晰篤定的答案,但我發現只要我不斷地提醒自己最初創業的目的、想用這家公司打造什麼樣的世界時,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無關緊要的都會變得更加明瞭,原本困難的決策似乎也稍微簡單一點點了。這麼看來,公司和人生也許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你總是要先搞清楚「我是誰?」這個大哉問後,做起事來才會覺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