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歷史》閱讀筆記
Yuval Noah Harari 是影響我思想很深的一位作者,最有名的著作是人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第一本整理了人類過去的發展邏輯,第二本預測了人類未來的可能性,第三本則著重於人類在當下所面臨的問題。
這套書對我的啟發很大,特別是當我在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時,裡頭的許多核心概念總是會在我大腦中迴盪。
初次接觸到這三部曲時我還在當兵,當時一位學長向我推薦《人類大命運》這本書。身為一個著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人,我對於《人類大命運》的主題非常感興趣,所以在週末放假時跑到金石堂翻閱。可惜當時時間有限,只能在書店裡速讀,沒辦法像平常一樣邊看邊在 Evernote 上整理筆記。
當時的我還沒看過《人類大歷史》,而《21世紀的21堂課》也才即將出版。在暸解到 Harari 這系列書籍的內容其實承先啟後、有著共同貫穿的中心思想後,我決定等到退伍再找時間,一口氣把三部曲從頭到尾精讀過一遍,並一如往常把所有重要的觀點整理出來。
剛好前陣子博客來上有特價,我媽不知道基於什麼原因把它買了下來,但因為還不急著看,就先寄上台北借我看。
最近總算有機會撥出完整的時間,看完首部曲《人類大歷史》。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是「歷史」這麼簡單而已,它讓我對於「人類」這個生物有著全新且極為深刻的理解,也改變了我看待社會、政治、商業、心理、宗教、道德、科技發展......等一切秩序演進的視角。
不得不說,《人類大歷史》是我這輩子至今所看過,對我思想改變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之一。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我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所整理的重點筆記。書中內容一共分為四大部分、二十個章節,而我的筆記是依照章節順序整理的。
Part 1:認知革命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 大霹靂產生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構成「物理」。物質和能量形成原子、分子等複雜的結構,並產生交互作用,構成「化學」。分子結合成更為複雜的結構,稱為「生物」。生物中的智人發展出了文化,產生「歷史」。認知革命啟動歷史,農業革命加速歷史,科學革命創造新局。
- 生物學家對生物的分類方式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同種的生物可以交配,且生下來的後裔具備繁殖能力,例如鬥牛犬和西班牙犬生下來的小犬可以繼續繁殖。如果兩個生物同屬不同種,代表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同屬不同種的生物通常對彼此缺乏性趣,就算刻意讓牠們彼此交配,生下來的後裔也不具備繁殖能力。例如馬和驢可以生出騾,但騾沒辦法生出騾。
- 在古時,人屬(Homo)下有歐洲和西亞的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isis)、東亞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印尼的梭羅人(Homo soloensis)和佛洛瑞斯人(Homo floresiensis)、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東非的魯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匠人(Homo ergaster)和智人(Homo sapiens)等。這些都是「人屬」在不同的環境下演化後,最終留存下的不同「人種」,也就是廣義的「人類」。
- 人類大腦容量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會消耗身體 25% 的能量,大腦發達的代價就是肌肉退化。科學家至今尚未找到讓人類大腦演化的原因。
- 演化讓人類開始用兩隻腿直立行走,因為這可以讓人類更容易掃視草原。而且當手不需要負責移動身體時,就可以發揮丟石頭、打信號等其他用途,甚至開始打造石器工具,處理更精細的任務。
- 直立的步行方式讓婦女的臀部變窄,產道寬度受限,再加上人類的頭演化的愈來愈大,懷孕時如果沒有早點生產,母親很容易死亡。天擇演化讓人類的生產提前,因此人類相較其他動物都是早產兒。小馬一出生就可以跑步,但人類出生時完全沒用,需要父母養育很長一段時間。獨自一人的母親很難為孩子取得足夠食物,需要靠其他人的協助,因此演化也就偏好能形成強大社會關係的種族。
- 大部分哺乳動物在脫離子宮時,就像是固化的玻璃一樣,如果想做什麼調整,不是刮傷就是碎裂。人類因為特別早產,出生時像是液態的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具備極高的可塑性,因此才有辦法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基督教、佛教等)。
- 一般來說,在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例如獅子、鯊魚,得花上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站上頂峰。因此生態系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種種制衡,隨著獅子愈來愈強壯,演化也讓羚羊愈跑愈快、鬢狗愈來愈懂合作、犀牛脾氣愈來愈差。人類原本穩定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但卻突然在數十萬年內登上頂峰,讓生態系猝不及防。
- 人類能高速登上食物鏈頂端,學會用火是關鍵要素之一。其他動物在演化時,改變的是自己的身體,例如肌肉大小、牙齒利度、翅膀寬度等。但人類用火卻等同於控制了一項既聽話,又有無窮力量的工具。學會用火便可烹煮食物,這增加了人類可以進食的食物種類,並讓人類牙齒縮小、腸道縮短,能量消耗降低,多出來的能量可以幫助大腦發育。另一方面,火亦可以作為武器,讓人類打敗獅子等狩獵者。
- 當今時代的人類只有「智人」這一種。「替代理論」認為,智人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讓其他人種遭到屠殺,或甚至是自然滅絕。然而科學家發現歐洲和西亞人的基因有 1%~4% 的尼安德塔人 DNA,美拉尼西亞人和澳洲原住民有 6% 的丹尼索瓦人 DNA。
- 哈拉瑞推測,即便不同種的生物理論上無法生出可持續繁衍的後代,但是在人類演化的某個臨界點上,智人和其他人種還不完全是各自獨立的物種,使得有少部分其他人種和智人交配,延續了他們的基因。
- 每當智人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種就會很快滅絕。科學家經過長期辯論,目前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智人擁有與其他生物與人種不同的「獨特語言」。
知善惡樹
認知革命
- 智人在十五萬年前出現在東非,在十萬年前有些智人北遷到地中海東部,被尼安德塔人擊敗。但是在七萬年前,智人彷彿脫胎換骨,越過大陸和海洋。消滅了其他人種。智人在接下來四萬年間發明了船、油燈、弓箭等物品,還出現宗教、商業和社會分層。
- 科學家相信在七萬年前到三萬年前間,智人的大腦發生突變,讓他們像是吃了聖經中的知善惡樹果實一樣,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語言,引發了「認知革命」。
- 第一種理論是,智人發展出最為靈活的語言,能用有限的聲音組合出無限多的句子,吸收、儲存和溝通驚人的訊息量。猴子可以用叫聲來傳達「小心!有獅子!」這種簡單的資訊,智人卻可以傳達「今天早上在河灣有一群獅子在跟蹤一群野牛,我們可以怎麼逼近河邊把獅子趕走......」這種複雜且精確的資訊。
- 第二種理論是,智人的新語言傳遞的最重要訊息,不再是關於獅子、野牛等外界資訊,而是關於智人自己。語言發展成了一種能有效傳播八卦的工具,讓人們能知道誰討厭誰、誰在跟誰交往、誰很誠實、誰是騙子。傳播八卦的能力讓智人能發展出更緊密、複雜的合作方式,使部落的規模得已擴大。
- 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後,部落規模變得更大。但是社會學研究指出,藉由八卦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 150 人,超過這個數字,大家就無法真正深入暸解其他人的生活情形,進而導致群體分裂。
- 第三種理論是,智人的新語言能夠「討論虛構的事物」。許多動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獅子!」,但是只有智人能夠說出「師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虛構讓人類不僅能夠自己想像,還可以一群人編織出「共同分享的虛構故事」,例如聖經的創世故事、澳洲原住民的夢世紀、現代的「國家」等。這些虛構的故事讓智人能集結前所未有的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 「討論虛構的事物」的能力讓智人能跨過 150 人的門檻值,創造出數萬居民的城市、上億人口的帝國。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繫於某種集體想像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宗教故事、國家的國家故事等。這讓兩個從未謀面的天主教徒,願意一起踏上十字軍東征;也讓兩個互不認識的賽爾維雅人,能在他國冒著生命拯救彼此。
- 現在的「公司」也是一種集體想像。你只要讓認證的律師遵守適當的儀式,在一張紙上寫下咒語和誓言,最後簽上名字,就可以打造一家公司。公司雖然沒有實體,但是在法律上卻是「法人」。即便公司的工廠倒塌、所有員工不幸罹難、經營團隊解散、股東把股票全部售出,這家公司依然存在。但如果法官下令公司解散,即便工廠、員工、股東都還存在,這家公司也會消失。
- 「想像的現實」並不是謊話。假設河邊沒有獅子,你卻說有,這是謊話。但是「想像的現實」只要大家具備共同的信念,就足以影響世界。例如億萬富翁相信金錢和公司的存在,人權主義者相信人權的存在,大家相信國家的存在等。只要把故事說得成功,就能使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讓智人取得強大力量。
想像現實文化
- 認知革命讓智人開始活在雙重現實當中。一方面有獅子、河流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有神、國家、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隨著時間過去,想像的現實也日益強大。
- 其他的生物如果沒有「基因演化」,牠們的社會行為就不會有顯著的改變。但由於智人大規模的合作是以虛構故事為基礎,所以只要改變故事,就能改變智人的合作方式。這讓智人能依據不斷變化的需求,迅速調整行為,開啟「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例如在 1798 年,法國在一夕之間,相信的故事就從「君權神授」轉成「主權在民」;德國在一百年間,經歷了王朝統治、威瑪共和、納粹德國、共產東德、民主統一等五種非常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
- 如果一對一單挑,尼安德塔人可以把智人揍扁。但是如果是上百人的對立,智人就必勝無疑。因為智人可以傳遞精確的資訊、進而執行複雜的計畫;可以透過八卦組織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團體;可以透過虛構的故事讓大量陌生人合作。
- 尼安德塔人通常是獨自狩獵,但智人可以發展出幾十個人、甚至不同部落合作狩獵的技巧,例如把整群動物圍趕進峽谷一網打盡,一個下午就可以得到上噸的肉。尼安德塔人可以集結五十人攻擊智人,但智人可以集結五百人禦敵,倘若輸了還可以快速找出新策略,討回下一戰。
- 一對一比較時,人類和黑猩猩沒什麼兩樣。人類和黑猩猩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虛構的故事能把千萬人結合在一起分工合作,這讓人類變成萬物的主宰。例:要做出一把石矛只需要一個人,要做出核彈需要上百萬人互相合作(礦工、物理學家、資本家等等)。
- 生物學為智人的行為和能力劃定了一個活動範圍,但是這個範圍非常大,讓智人有各種驚人的發展空間。智人在這個範圍內發明許許多多的想像現實和行為模式,這些正是「文化」的主要成分。文化一出現,就無法停止改變和發展,文化的演進就構成了「歷史」。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採集者的身體
- 人類有兩百五十萬年靠採集和狩獵維生,認知革命至今只有七萬年,其中六萬年是採集社會。智人的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都是靠採集狩獵社會,過去兩百年的城市生活與過去一萬年的農牧生活,相較於採集歷史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 現代人雖然享有豐沛的物質資源,但是大腦和心靈都還是受到狩獵和採集時期的基因影響。採集者祖先的時代,高熱量的食物非常罕見,遇到高熱量食物時最明智的作法就是一直吃。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本能,就深埋在我們基因裡頭。
- 採集者為了生存,必須暸解各種植物的生長模式、各種動物的習性、季節的變化、地形的結構、打磨石刀、修補斗篷、製造狩獵陷阱、哪些食物營養、哪些有毒、哪些可以治病等。在現代,每個人懂的東西往往侷限在某項專業領域上,社會靠分工合作運轉。但在採集者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跟現代人相比的身體更加精壯,可以說是全能的人。
- 採集者光靠採集,飲食就能得到充分營養,而且攝取的食物非常多樣,不像現代人靠單一作物當作主要熱量來源。食物的多樣性,確保了採集者可以吸收到所有必須的營養,活得比比現代人還要健康。農業社會如果出現旱災,就會引發飢荒,但採集社會卻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有什麼就吃什麼,不會過度依賴單一種食物。
- 採集者平均年齡只有三四十歲,是因為兒童早夭情形普遍,拉低平均壽命。只要活過危機四伏的童年,採集者可以活到六十至八十歲。
- 有證據顯示,採集時代至今,智人的腦容量是逐漸減少的。因為要在現代生存,你並不需要像採集者一樣需要用到那麼多的腦力,所以腦容量較低的人也可以存活下來。
採集者的生活
- 採集者身邊的東西不多,因為他們搬家的頻率非常高,必須把生活必需品降到最少。現代人使用著大量的人造物品(例:電腦、車子、房子),但是遠古的採集者卻極少使用人造物品。
- 採集者時代沒有文字紀錄,使用的器具材料容易腐爛,鮮少保存下來,再加上需要的人造物品很少,所以現代人類對其生活模式暸解有限。光想從現存的文物來暸解遠古採集生活,容易有考古偏差(看不到沒有遺留下來的東西)造成的誤解。
- 自從認知革命後,智人的「自然生活方式」就不會只有一種,真正存在的只有「文化選擇」,故我們無法一刀切下去得出「採集者族群就是......」的結論。農業革命前夕,地球上的狩獵採集者大約有五百萬到八百萬人,有豐富多元的種族和文化多樣性,分成幾千的獨立部落。正因為虛構故事已經出現,所以處於同樣生態、擁有同樣基因的人類,即便在採集時期,彼此間也有很大的不同。
- 現代人每週平均工時介於約為 45 小時,開發中國家則是超過 60 小時。採集者時代,大約只要 40 小時,三天打一次獵,每天採集三到六小時,就可以養活整個部落。採集者採集完,回部落有非常多時間聊聊八卦、跟孩子玩。
- 在採集者部落中,少數惹人厭的人、年老力衰者、肢體殘疾者,容易遭到遺棄甚至傷害。如果兒童被視為多餘,就可能被屠戮。這是因為不斷遷移的過程中,有時必須拋下會造成部落負擔的人,才能維持部落的生存。
- 採集者普遍有泛靈信仰,認為萬物都有意識和情感,人類和其他靈並無高下之分,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人或任何特定的靈運轉的。獵人可以向鹿喊話,要求其中一頭犧牲自己;狩獵成功時,會請求喪生的動物原諒;生病時,試圖勸退造成疾病的靈,或是請求其他的靈幫助。泛靈信仰認為,萬物的靈都位於萬物的實體本身,樹的靈在樹上,動物的靈在動物上,河流的靈在河流裡。
- 相較於泛靈信仰,現代農民普遍是有神論者,認為宇宙秩序係於一小群超凡實體(神)和人類之上。
- 考古學家發現有些當時的墳墓裡有大量陪葬品(例:上萬顆象牙珠子),這些陪葬品的數量如果只由一個人生產,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生成。這顯示著採集者時代,人們已經發明出特定的社會規範,只是基於考古偏差,我們並不清楚當時的社會文化。
- 我們並不清楚採集者時代的暴力衝突規模有多大,因為光是軟組織肉損就足以致命,但是遺留到現代的往往只有人骨。即便人骨化石上有骨折,它可能來自意外,也可能來自戰爭。合理的推測是,採集社會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和社會結構,某些地區可能平靜祥和,某些地區則動亂不斷。
- 採集者時代發生的大部分事件在現代都不留遺蹟。我們也許能從少數石器、文物和化石中推知他們的生理結構、工藝技術、飲食,但卻無從推知他們是否有政治聯盟、宗教運動、戰爭與革命,是否有深刻的哲學理論、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吉思汗等級的領袖人物。
- 歷史的帷幕非常厚重,我們只能在合理範圍內回答可以被回答的問題,但對大部分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一無所知,現代人才會因而產生「當時的人沒做過什麼大事」的錯覺。這就像現代人類如果滅絕,未來的人也許能考古出電腦,但無法得知電腦內存了什麼樣的資訊,偏偏這些資訊是暸解現代人的關鍵。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 認知革命前,智人只住在亞非大陸上。認知革命後,大約在四萬五千年前,印尼群島的智人發展出了航海的技術,成功殖民澳洲。這讓澳洲維持數百萬年的生態系重新洗牌,24 種體重五十公斤以上的動物有 23 種絕種。
- 有學者想把物種滅絕責任推給氣候變遷,但是地球平均每十萬年會有一次冰河期,澳洲雙門齒獸就活過了十次冰河期,卻剛好在智人登陸的那一次絕種。氣候變遷對海洋生物的打擊不亞於陸地生物,但是卻沒有證據顯示四萬五千年前海洋有顯著的絕種情形。此外,類似澳洲的生物大滅絕,在接下來幾千年不斷上演,時間剛好都智人再次移居外面世界的時候。(例:紐西蘭、北極海)
- 關於智人造成生物滅絕有三種解釋。第一,大型動物繁殖緩慢,人類的獵殺頻率相較之下極高。且跟亞非大陸的巨獸不同,澳洲的巨獸不懂得避開人類,故死亡率遠高於出生率。第二,人類掌握火耕技術,破壞了植物生態性,進而連環影響到草食性、肉食性動物,導致食物鏈崩潰。尤加利葉特別耐火,無尾熊才得以存活。第三,氣候變遷讓生態系特別脆弱,而人類登陸催化了生物滅絕。
- 一萬六千年前,智人從西伯利亞東北端的冰河,步行抵達美洲。我們猜測智人北遷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戰爭、人口壓力或自然災害,也可能是因為北極土地有馴鹿、長毛象等大型肥美的動物。智人抵達後兩千年,北美 47 署大型哺乳動物有 34 屬絕種,南美 60 屬有 50 屬絕種,哈拉瑞認為智人再此成為罪魁禍首。
- 從認知革命開始,全球有一半的大型獸類滅絕。農業革命之後,又開始了新一波滅絕浪潮。哈拉瑞認為,現代的工業革命,智人造成了第三波滅絕浪潮,很快地鯨、鯊、鮪魚、海豚會走上雙門齒獸、長毛象一樣的滅絕之路,唯一能倖存的,只有人類食用的家禽家畜。
Part 2:農業革命
史上最大騙局
馴化動植物
- 過去一萬年,人類開始投注全部心力,操縱特定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希望得到更多水果、穀物與肉類。現代人類食物九成的熱量來源,都來自人類祖先再西元前 9500 年到 3500 年間馴化的職務,包含小麥、稻米、玉米、馬鈴薯、小米、大麥。
- 過去兩千年,人類沒有馴化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動植物。現代人可以說有遠古狩獵採集者的心,以及遠古農民的胃。
- 大部分動植物無法馴化(真菌難捕捉、巨獸太兇猛),成千上萬物種中,適合農牧的只有極少數幾種,這幾種物種生長在特定地方(中東、中國、中美洲),因此它們成為農業革命的起源地。
- 有人認為,農業革命的主謀不是人類國王、牧師、商人,而是極少數的植物。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
- 小麥原本只是中東一個小區域的其中一種野草。種小麥非常麻煩,需要把石頭撿乾淨、清除周圍雜草、驅蟲防病、灌溉、使用肥料滋養。智人的身體演化是為了爬樹狩獵,而不是進行這些農活,所以自農業時代開始,人類就出現了椎間盤突出、關節炎等大量疾病。
- 小麥無法帶來經濟安全,因為當人類仰賴單一作物時,遇到缺水、蝗災的荒年就會鬧饑荒。相較於採集狩獵者,農民必須保護自己的田地不被搶劫,遇到強敵無法搬家,必須死守。
- 哈拉瑞推測,在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時,全球氣候變暖、降雨增多,小麥繁衍變得更加蓬勃。人類偶爾會採集小麥。但是要食用必須經過篩、磨、煮的過程,所以採集後必須把它們帶回部落。在沿路上,有些小麥會掉到地上,慢慢地就長了更多小麥。而當人類火燒森林和灌木時,小麥就能獨佔陽光、水和養分。小麥數量的增長讓它們逐漸成為人類的主食。
- 人類在農業革命中,馴化了羊、豬、雞、牛等生物。以綿羊為例,人類的作法可能是把獅子、狼等掠食者趕走,把羊趕到峽谷集中,再把有鬥性的、太瘦的和太有好奇心的羊除掉,方便穩定控制羊群。日復一日下來,羊變得愈來愈胖、愈來愈溫和、愈來愈不好奇。
- 衡量物種演化成功與否,就是看它 DNA 在全世界的副本數量多寡。農業革命後,人類數量暴增,人類馴化的動物數量也跟著暴增。雖然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些動物是成功的;但是從個體幸福的角度來看,牠們從出生開始就受到殘酷對待(圈養、閹割、與母親分開),生存的目的是被人類食用。
生活模式的轉變
- 在採集社會下,部落的人口管制很常見,資源多了就多生小孩,資源少了就少生小孩,甚至會禁慾、人工流產、殺嬰。隨著小麥的面積增大,食物供給增加,人類居住在一個地方的時間就愈長,逐漸變成定居村落,女性可以每年生孩子了,嬰兒也較早斷奶,改吃粥。這使得出生率暴增,人口一多,就耗去了糧食剩餘,耕種面積就愈大,人口就變得更多,依此循環下去。
- 農業社會下,人類愈努力工作,孩子就愈多,每個人分食到的食物就愈少;永久聚落是疾病傳染的溫床;仰賴單一作物會受到荒災威脅;定居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農業社會的本質,就是產生更多的人類,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 當人們意識到不對,想放棄農耕時已經來不及了。經過許多世代,社會結構已經改變,許多人已經失去了採集狩獵的能力,一但放棄農耕就會有大批人挨餓。人類只能加倍努力,導致人口繼續飆升,活得愈來愈累。這就像沒有電子郵件時,人類幾天才寫一封信,每封信字字斟酌;如今電子郵件氾濫,我們省下了傳收訊息的時間,卻因此每天收到幾十封郵件,讓我們變得更加忙碌不安。
- 人類一心想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一點一滴的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累積起來的效應,卻導致遠古悠哉的採集者,得花上整天的時間,在烈日下挑水務農。
- 有另一種說法是,我們低估了遠古採集者的能力和文化複雜度。舉例來說,哥貝克力石陣是由農業社會之前的採集者建造的,這顯示當時的人類很可能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宗教或意識形態體系。遺傳學顯示,至少有一種馴化的小麥起源於哥貝克力石陣旁邊的山脈。很有可能,因為某種神秘的文化目的,人類必須打造這個巨石結構,從採集小麥到種植小麥的轉變是為了支持某種神廟的建築和運作。
- 傳統想像中,人類是先建立村落,村落繁榮後再建立信仰中心。但哥貝克力石陣顯示,人類可能是先建立信仰中心,再圍繞它形成定居的村落。
蓋起監獄高牆
人類的聚集
- 農業革命讓智人拋下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大步走向貪婪、自外於世界的自我中心,與周遭物種畫出界線,形成了「家」的概念,也改變了智人的心理結構。人類數量從採集社會的八百萬人,變成農業社會的 2.5 億人。
- 農業社會下,人類砍伐森林、挖竹溝渠、翻土整地、建造房屋、建造樹籬與圍牆,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工孤島。這些人造領域的面積只占地球的 2%,而這 2% 的土地中構成了歷史展開的舞台。
- 狩獵採集者不會花時間思考下星期的事,因為他們就是現採現吃,不需要保存食物、積累財物。但農民卻會思考未來幾年的事,許多事情都需要提前規劃,例如收成的高峰期、季節變化等。人類有了更多東西要保護,變得幾乎是在「為未來服務」,用盡各種方法減少風險,這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基礎。
- 農業社會下,出現了統治者和菁英階級。他們倚賴農民的食糧維生,還幾乎全部徵收搶光,只留給農民勉強可過活的數量。這些徵收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哲學,建起了供電、堡壘、紀念碑、廟宇。近代晚期,九成的人是農民,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一小撮菁英(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思想家)的故事。
- 靠著農民多生產的食物和新的運輸技術,愈來愈多人住在一起形成村落,村落形成城鎮,城鎮形成都市,都市間再被王國與商業網路緊緊相連。但是就算有能力養活大批人口,要確保大家同意劃分領土和資源的方式、解決爭端、一起面對乾旱與戰爭,靠的並非人類的合作本能,而是用共同的虛構故事讓百萬名陌生人一起合作。
- 人類的基因演化慢如蝸牛,想像力卻急速奔馳,建立起的合作網絡因而愈變愈大,陸續出現耶律哥的百人村落、加泰土丘的千人聚落、肥沃月灣的萬人城市、尼羅河數十萬人的埃及王朝、兩河流域一百萬子民的阿卡德帝國。後續出現的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人數都高達數百萬,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人口達一億人,中國的秦朝也有四千萬人口、十萬雄兵和十萬官員。
- 不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還是秦朝和羅馬,都是「由想像所構建的秩序」。支持社會規範的不是人類天性也不是人際交流,而是大家都相信共同的虛構神話故事。
虛構故事的力量
- 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指出,天神安努、恩利爾、馬杜克任命國王漢摩拉比「在這片土地上伸張正義,驅除不義罪惡,阻絕恃強凌弱。」。法典中將所有人類分成男女兩種性別,以及上等人、平民、奴隸三種階級。男平民的一隻眼睛的價值,等於兩個女平民或是三個女奴隸;在家庭中,小孩不是獨立的人,而是父母的財產。
- 〈漢摩拉比法典〉最後寫道「以上是幹練有能的國王漢摩拉比,所做出的公正裁決,指示著這片土地朝向真理的道路、人生的正途......我是漢摩拉比,高貴的國王。恩利爾神將人類子民交付給我照護,馬杜克神將人類交付給我帶領,而我悉心關懷,不曾輕忽。」
- 〈美國獨立宣言〉指出「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就如同〈漢摩拉比法典〉一樣,〈美國獨立宣言〉也承諾,如果人類依照其中規定的神聖原則行事,數百萬民眾就能合作無間,生活安全和平,社會公平繁榮。即便過了兩百多年,美國學童仍然要抄寫、背誦這份宣言。
- 不論〈漢摩拉比法典〉或是〈美國獨立宣言〉,兩邊都堅持自己才是真理正義,另一方是邪魔歪道。我們生在現代,接受的是人人平等的概念,自然會對把人分成上等人、平民、奴隸的概念感到不妥。但是不論是「人人平等」還是「人有階級高低」,其實都只是人類想像出來的虛構概念。
- 美國人的平等觀念來自基督宗教(Christianity),也就是所有人類靈魂在上帝面前一率平等。顯然地,基督宗教和巴比倫的宗教並不相同,虛構故事不同,衍生出來的原則就不同。漢摩拉比和美國開國元勳心中都有個想像的現實,在他們所信仰的宗教下,有些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但事實上,這些原則只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像力裡,只存在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從來就沒有客觀的效力。
- 在生物學上,並沒有「權利」這種事。鳥會飛是因為有翅膀,而不是因為有飛行的權利。器官也沒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他們常常會突變,甚至消失。生物學上更沒有定義自由和幸福,只有「活著」。
- 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並非客觀的現實,但是當人們都相信這個秩序時,可以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這些秩序並非邪惡陰謀或無用空談,而是唯一能讓大群人類合作的救命仙丹。
- 大自然的秩序是很穩定的,就算人類不再相信世界有重力,重力也不會一夜之間消失。但是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有一系崩潰的風險,只要人們不再相信,一切就風雲變色。
- 為了維持虛構秩序,國家需要有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當有人違反秩序時就予以壓制。除了暴力以外,人們還需要一些「真正相信這個虛構故事」的信徒,很多時候一個牧師的效果比一百個士兵還大。你基本上無法用暴力威脅軍隊,所以要讓軍隊團結,就必須要有某些軍人會真正相信的虛構故事,例如上帝、榮譽、祖國、男子氣慨、金錢等。
- 一個秩序要維持久遠,就必須大部分的人(特別是大部分菁英份子)都真正相信它。如果不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仁義禮孝,儒家思想就不可能延續兩千年。如果不是大多數美國總統與國會議員都相信人權,美國民主也不可能持續兩百五十年。如果不是廣大投資人和銀行家都相信資本主義,現代經濟就不可能存在。
- 要讓人們相信虛構的秩序,對外必須宣稱這些秩序是千真萬確、絕非虛構、客觀的事實,是由偉大的神或是自然律創造出來的。人人不平等是恩利爾和馬度克這兩位神的旨意。人人平等是上帝創造人的方式。自由市場是最好的經濟制度,不是因為亞當斯密這麼說,而是因為它是永恆不變的自然律。在教育上也要撤底貫徹同一套原則,從人出生起就不斷提醒這套虛構的秩序。
秩序難以撼動
- 有三大原因,人類不會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秩序只是一種想像。
- 第一,想像建構的秩序已深深與真實世界結合。舉例來說,現代西方人相信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價值,不應受他人看法影響。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房間,房間有門和鎖,父母想進去得得到允許,孩子也可以對房間佈置隨心所欲。在這樣的空間裡成長,任何人都會覺得自己就是個體,自己的真正價值是由內而外,而非他人賦予。相較之下,中世紀的貴族認為個人的價值由社會階級和他人看法決定,所以當時大家都是住在寬敞的大廳,活在眾人的目光,不會有自己的房間。
- 第二,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由於我們從出生起就已經置身在這種想像裡頭,所以我們的慾望通常也會受到想像的秩序影響。例如很多人渴望出國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認為自己要去盡量積累不同的體驗,也因此催生了各種販售「體驗」的市場。在古埃及,一個人有錢絕對不會是想要出去度假,反而會更希望為自己建立一座華麗陵墓。
- 第三,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只要相信同一個虛構故事的人數網絡足夠大,即便有某個人改變了想法,甚至過世,對這個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絡影響也不大。所以只要網絡裡的人不會同時改變想法、突然死亡,網絡裡的虛構秩序就會一直流傳下去。
- 美元、人權、國家都是存在於數十億人的共同想像中,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都無力撼動這些概念。要想改變這些秩序,就必須同時改變數十億人的想法,這件事必然得靠一個複雜的組織在背後協助,可能是政黨或是思潮運動,也可能是某個宗教。然而,為了建立這種複雜的組織,就得說服許多陌生人共同合作,這又得靠讓他們相信另一個共同的虛構故事才行得通。
- 要改變現有的虛構秩序,就得用想像建構另一套虛構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時,其實只是到了一個更大的監獄而已。
大腦記憶過載
文字系統
- 人類以外的物種也能形成大型社會。例如雄蜂、工蜂、雌蜂、蜂后各有其職位,但是這些秩序與規則是被寫在 DNA 裡面的。人類可以一起合作踢一場足球賽,但是球賽的規則並沒有被寫在人類的 DNA 裡面。
- 智人的社會秩序是透過想像而建構的,維持秩序所需的關鍵資訊無法透過 DNA 傳遞給後代,因此在早期只能透過口語傳授。
- 人類的大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資訊儲存設備,無法把所有的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且記憶會隨時間慢慢流失,當人類死亡時,大腦中的記憶也會跟著消失。而記憶在人類之間傳遞時,也容易失真。
- 人類的大腦在經過演化下,只習慣儲存和處理特定類型的資訊,例如形狀、模式、人際關係等,這讓人類擅長記憶關於動植物、地形和社會的資訊。農業革命後,「數字」這項全新的資訊變得至關重要,國家要收稅,要紀錄繳款、欠款、罰款的數據,才能有效運用資源。但是人類的大腦卻不擅長紀錄和處理大量的數字。
- 蘇美人最早克服紀錄數字的問題。他們的方法,是發明一套文字系統,把數字資訊從人腦轉移到這套文字系統上面處理。透過在黏土泥板上刻下符號,並訂下符號的規則和含義,人類便能解除大腦記憶空間的限制,無限制的把記憶搬到黏土泥板上。
- 一個文字系統如果是「完整表意」的,就代表它可以紀錄所有人類能用口語傳達的資訊,例如拉丁文、象形文字、盲人點字。如果一個文字系統是「部分表意」的,則只能呈現特定種類的資訊,例如數學符號、音樂符號。
- 蘇美人發明的文字一開始是部分表意的,紀錄的內容類似「29086 單位大麥 37 個月庫辛」。安地斯文化的文字是在各種顏色的繩子上打結表示,稱為結繩語,也是部分表意。
- 蘇美文字系統不斷地進化,最後變成了能完整表意的楔形文字,可以用來頒佈法令、紀錄神諭、寫信。同一時間,埃及也發明了可以完整表意的象形文字。很多原本只能靠口耳相傳的資訊開始也能透過文字記載保留下去了。
新的資訊處理思維
- 儲存資訊容易,導致資料量愈來愈大,把資訊找出來也愈來愈難。人類開始發展出組織、複印、檢索的工具,並訓練使用工具的專業人員。在大腦中,資訊很自由的互相連結,你可以透過聯想來找尋資料的;但在專業人員的訓練中,必須讓大腦習慣像文件櫃一樣,將各種資料分開,應用編目、檢索等處理資料的機制來找尋資料。這使得現代的文書和會計看起來有點非人性,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組織維持正常機能。
- 文字逐漸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看世界的方式,並讓過去的自由連結、整體思考轉變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隨著官僚制度式的資料處理方式與人類自然思考方式差異愈來愈大,人類又發明了另一種部分表意的文字「數字」,大幅的提升了儲存和處理數字資料的效率。
- 雖然數字只是部分表意的文字,但是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大重要語言。如果想影響組織決策,就必須學會「用數字說話」,例如把貧窮、誠實這些抽象概念,翻譯成一個個數字。特別是物理和工程方面的知識,幾乎都已與口語脫節,由數字獨挑大梁。
- 人類大腦天生沒有思考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概念的能力。物理學家能發明這些理論,是因為他們拋下了傳統的人類思維,從頭學習在外部資料處理系統的協助下思考。他們的思考過程有很大一部分不在腦子裡,而是在電腦和黑板上。(註:如果發明另一個新的文字系統,也許能推展出更多新的理論體系)
- 近年來,數學符號帶來了另一種革命性的文字系統,也就是電腦的二進位語言。文字從人類意識的僕人,反僕為主,現在我們反而是用數字語言在教導人類。
歷史從無正義
階級與歧視
- 人類基因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以靠想像建構的秩序與文字系統彌補的基因的不足。
- 人類創建的秩序,從來都沒有真正的中立與公平,總是被分成男/女、白人/黑人/印地安人、上等人/平民/奴隸、富人/窮人等等。
- 每一種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都不會承認自己是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這是自然、必然的結果。白人至上主義者會用偽科學解釋白人的基因有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資本主義擁護者會說,財富階級是客觀能力差異帶來的必然結果,因為他們能力更強、工作更認真;贊成種姓制度的印度人會根據婆羅門教神話,解釋人的等級劃分是自然現象。
- 階級區別是人類想像的產物。奴隸和自由人並沒有已知的生物學差異,也沒有證據顯示黑人和白人在膚色上的基因差異會影響到智力與道德觀。且事實證明,大多數有錢人之所以有錢,只是因為他出生在有錢家庭。身處不同階級的人即便發展出完全一樣的能力,因為面對著不同的遊戲規則,最終也可能天差地別。
- 由想像建構出來的階級制度和歧視能幫助人類組織出複雜的社會。有了階級,陌生人就不用浪費時間真正暸解彼此,也能知道如何對待對方。
- 學者推測,印度種姓制度形成是在三千年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由於擔心失去特權地位,為了防患未然,將所有人民依照種姓分類,規定不同種姓之間不能有社交往來。這些規定後來成了宗教神話,統治者宣稱種姓制度是永恆的宇宙現實,人們相信和不同種姓的人社交會導致個體與社會的「污染」。
- 人類的生存本能裡,對於帶有疾病的物體(病人、屍體)會產生反感。即便民主政府努力想打破種姓區別,但是「污染」的觀念已深植人心,人們認為破壞階級就是污染自己、污染社會的行為,因此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仍揮之不去。
- 十六到十八世紀,歐洲在美洲殖民時發現,歐洲人對於當地瘧疾和黃熱病毫無招架之力,而非洲人在遺傳上演化出了極高的免疫力,所以歐洲人在畜奴時引進了大量非洲黑奴。黑奴的出現一開始只是為了經濟利益,但歐洲人為了塑照自己公正、客觀、虔誠的形象,開始利用宗教和科學的虛構故事來找藉口。例:黑人是諾亞兒子含的後代,被詛咒要做其他兄弟的奴隸;黑人在基因上比較笨、缺乏道德。
- 虛構的故事影響了整個西方文化,即便畜奴的條件早已消失,故事卻依然存在。因此人們建立的法律仍充滿對黑人的歧視,這使得黑人無法受到良好教育,持續地處於經濟弱勢。
- 黑人的缺乏教育與經濟弱勢加深了白人的文化偏見,認為黑人在本質上就是笨、懶、暴力、放蕩、不衛生,在思想上倒果為因。在找工作時,即便選了兩個能力條件完全相同的黑人和白人,黑人錄取的機會也遠遠不及白人,這又回頭加深了黑人的經濟和教育弱勢,文化偏見也因此愈來愈強,形成惡性循環。
-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歐洲人引入黑奴至美洲都只是偶然的歷史事件,但是人們在套用了虛構故事去解釋這些歷史事件以後,形成的階級意識進到了大腦深層揮之不去,導致一次次的惡性循環。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種族主義也蔓延到各式各樣的文化領域,例如審美觀。
- 在生物學上,不同智人群體之間的生物差異其實小到能夠忽略不計。大多數社會和政治的階級制度,其實都沒有邏輯或生物學的基礎,而是由人類的虛構想像轉化而成的殘酷社會結構。
性的理解
- 幾乎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都有性別的階級,讓男人佔盡各種好處。甚至在某些社會中,女人只是男人的財產,強姦罪屬於侵犯財產。男性與女性在生物上的差異,被社會加上一層又一層的文化概念和規範後,所形成的對於「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的想法,並無確實的生物學基礎背書。
- 「天賦自由,文化禁錮」。在生物學上,任何有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自然,違背自然率的事情並不存在。你不需要禁止男人行光合作用,也不需要禁止女人跑得比光速快,因為不自然的事情本就不會發生。不想生小孩的女性、同性戀既然有辦法出現,便屬於生物學上的自然現象,是人類的文化在試圖禁絕這些可能性。
- 多數人認知的「自然」並非來自生物學,而是來自神學,指的是「符合創造大自然的神的旨意」。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人的身體,每個肢體和器官都有特定目的,符合這個目的的行為才是自然的活動。
-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器官的存在並沒有唯一的目的。嘴巴一開始的出現是為了攝取養份,但是現在我們用它說話、親吻,這並不代表說話和親吻不自然。翅膀一開始只是蟲子身上的突起,能幫助增加吸收陽光的表面積,進而保暖。這個突起的表面積在緩慢演化的過程中愈變愈大,最後蟲子發現可以用它在空中滑翔,才有了飛行的功能。
- 堅持女性生小孩、同性戀不自然的原則,以及對於「男人就該如何」、「女人就該怎樣」的法律、規範、權利、義務,反映的多半是人類的想像而非生物的現實。
- 性(sex)和性別(gender)的差異,在於人們對性的理解是不變的,但對性別的理解是會改變的。不論古今,女性皆擁有卵巢、子宮、睪固酮濃度低、雌激素濃度高、泌乳能力、XX 染色體。但是古代認為女人沒有投票權、不得擔任公職、被父親或丈夫擁有的文化想法,在現代已消失殆盡。十八世紀的法國,戴長假髮、穿絲襪和高跟鞋才有男人味,但是這在現代卻被視作「娘娘腔」,西裝領帶的簡潔服裝才更有男人味。
- 肌肉理論:男人能得比較多的權力,是因為他們比女人強壯,靠肌肉的力量迫使女人就範。
- 肌肉理論的問題在於,對人類而言,體力和權力並無直接關係,黑幫老大往往是個老頭,社會領袖也不是什麼運動員,農場奴隸甚至比主人強壯。
- 流氓理論:男性佔有主導地位是因為在荷爾蒙與認知系統中,具有更明顯的暴力傾向。這使男人更願意將暴力付諸實現,主導歷史上的各場戰爭,進而控制社會,實現父權。
- 流氓理論的問題在於,歷史顯示,戰爭勝利的關鍵在於能安內攘外、看穿他人思維,善於合作、安撫、提供不同視野的人,而非只會靠蠻力猛攻的人,許多軍隊的領導者也是名門、文人,而非軍人出生。
- 父權基因理論: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男人和女人發展出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男人要彼此競爭才能得到讓女人受孕的機會,所以演化下來傳到後世的男性基因普遍最具野心、積極、好勝。女人獨自懷胎、養育孩子太過辛苦,為了確保自己和孩子能生存,只好同意男人提出的各種條件,傳到後世的女性基因變得順從、願意接受他人照顧。
- 父權基因理論的問題在於,它假定女人需要協助時總是仰賴男人,而不是其他女人。但諸如大象、巴布猿等動物,女性會互相合作,發展出雌性的社會網路,構成母權社會。如果大象和巴布猿做得到,為什麼智人做不到?
- 人類的性別角色在二十世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愈來愈多社會讓男女在法律、政治、經濟上享有平等的權利、地位、機會,性別的差距在以驚人的速度縮短。父權並沒有生物學上的基礎,只是人類虛構出來的概念,未來的文化認知是否會改變,還有待觀察。
Part 3:人類的融合統一
歷史的方向
- 農業革命後,人類社會愈變愈大,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行事,追求特定事物、遵守特定規範。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所遵照的這種「人造直覺」,就是「文化」。
- 雖然每種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規範和價值,但是只要環境改變,社會就會有所因應,導致文化跟著改變。即便環境不變,隨著社會持續地調和內部的矛盾,文化也會不斷地流變。
- 中世紀歐洲貴族既信奉天主教,又遵守騎士精神。當天主教說虛榮是危險的引誘時,騎士精神又說榮譽不得受人質疑。為了解決價值觀的矛盾,文化隨之改變,十字軍東征、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讓基督宗教和騎士理想嵌合所引發的文化變遷。
- 法國大革命後,自由和平等成為基本的價值觀,然而這兩者也互相抵觸。若要平等,就得限制較為突出者的自由,若要自由,則會影響到平等。全球政治史的發展,就是在講述人們如何解決這兩個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 有人認為,文化演進的引擎能夠發動,正是因爲人可以讓腦中同時存在互相抵觸的信念和價值觀。就像兩個不諧和音,雖然礙耳,卻能引起我們注意,讓我們重新譜曲,使樂曲更動聽。人類不同的想法、概念和價值觀,逼迫我們思考、批評、重新評價,讓文化更加精彩。
- 若要深入探究某一種文化,該做的不是看這個文化裡無人質疑的共識,而是這個文化裡左右為難的情境與難解的矛盾。
- 歷史的大方向是一個文化從分到合的過程,即便中途會有一些合久必分,但分久必合才是不變的大趨勢。幾千年來,無數小規模、簡單的文化逐漸融入大規模、複雜的文明中,文化的數量逐漸減少,規模及複雜程度卻不斷提高。全球文化趨向單一,但非同質。
- 文化融合的過程無法回頭,現今幾乎所有人類都接受同一套地緣政治體系、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科學體系。全球已經沒有所謂純正的文化,各國「傳統食物」的原料,原產地都在其他國家;我們認為印地安人騎馬是源自傳統文化,但是馬是在歐洲人進入北美以後才傳入的。
- 世界上沒有任何社會性動物會在意所屬物種的整體權益。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秩序逐漸形成,與陌生人合作變成家常便飯,有三種秩序的出現讓人類相信大家是屬於同一個大團體。這三個秩序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政治上的帝國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
- 商人、征服者、宗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們」和「他們」這種二元區分的人。對商人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市場,所有人都是潛在客戶;對征服者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帝國,索有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子民;對宗教先知來說,全球只該有一個真理,所有人都是潛在信徒。
金錢的氣味
對金錢的需求
- 農業革命一開始,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小而緊密、自給自足的社群。這種社群經濟規模太小,養不起專職的鞋匠或醫生。當城市和王國興起後,人口稠密的城市開始能夠養活專業工作者,每個人只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再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即可。
- 以物易物有幾個主要缺點。第一,如果市場上有一百種不同商品,商品的相對價格兌換表就有 4950 條。第二,假設一袋蘋果值一雙鞋,交易也得在鞋匠想吃蘋果時才成立,如果鞋匠需要打官司,還得再找一個律師來達成三方交易。第三,遇到來自外地的人,能交易的貨品數量有限,故無法成為複雜經濟制度的基礎。
- 社會針對以物易物的缺陷,提出了兩個解決方式。第一種是建立集中的以物易物系統,例如蘇聯。這種系統最後以「所有人各盡所能的最小值、各搶所需的最大值」為結局淒慘收場。第二種是發明「錢」的概念,也就是選取一種物品,人們願意使用它,並有系統的用它來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
- 錢的基本特性是「人人都想要」。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錢,所以錢可以幾乎換到所有東西,變成共通的交易媒介。
- 貝殼、牛隻、獸皮、鹽、穀物、珠子、布料、欠條、香菸都曾被當作錢來使用。當今世界全球金錢總和為 60 兆元,有 54 兆元只是電腦上的數字。理想的金錢不只能交換物品,還能把無法儲存的東西(時間、美貌、草莓)轉換成能長期保存、不斷累積的財富。某些形式的財富(房地產)有運輸上的困難,這類流動性問題也可以被錢解決。
金錢的本質
- 錢的運作就是把「物質上的現實」轉變成「心理上的想像」。不論是貝殼、黃金、白銀還是美元,價值都只存在人類的共同想像裡頭,是被文化賦予的。
- 「信任」是錢的基本原料,人們使用錢,是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會用稻米、房屋來換錢。一個人認為錢有價值,是因為他周遭的人都相信錢有價值。金融體系是有史以來最普遍有效的互信系統。
- 早期錢的價值是用重量或體積來衡量的,若以麥元當作錢,人們就會以「幾碗」來計;以貴金屬當錢,則以公克來計。直到西元前 640 年,呂底亞王國的阿耶特斯國王才鑄造了史上第一批硬幣,每個硬幣的重量和成分都相同,並且刻有國王發行的印記以及貴金屬的含量。這讓人們不再需要秤重,只要確認硬幣上有印記,就確認了硬幣的價值。
- 硬幣上的印記代表著某些政治權利,如果有人偽造,會被視為對主權的挑戰,罪行比其他詐欺行為更重。而只要人民相信一個主權,就會相信這個主權所發行的硬幣,不會懷疑這枚硬幣的價值,也不會有膽量去偽造它。
- 宗教信仰的重點是「自己相信」,金錢信仰的重點是「別人相信」。即便印度人並不使用黃金交易,但是只要地中海人相信黃金有價,印度人就能用黃金跟地中海人買東西,光是這點就足以讓印度人承認黃金的價值。
- 分屬不同文化、宗教的人,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意見相左,但是大家都認同對方的貨幣是有價值的,不會有西班牙人只相信黃金、穆斯林只相信大麥、印度人只相信貝殼、中國人只相信絲綢的問題。相反的,全世界已經逐漸走向單一、跨文化的金錢貨幣區,起初用黃金和白銀,現在則用英鎊、美元等具有公信力的貨幣。
- 金錢制度有兩大普世通用的原理:萬物可換,萬眾相信。在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系統中,只有金錢能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穆斯林完全不介意使用印有耶穌的硬幣)。也多虧有了金錢制度,互不相識的人才能夠攜手合作。
- 金錢黑暗的一面在於,它雖然能建立起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但是這個信任不是基於某種神聖的價值觀,而是金錢本身,以及背後沒有人性的系統。沒錢就沒有信任,這某種程度上破壞了人的價值和親密關係。人們認為無價的榮譽、忠誠、道德和愛開始被錢滲透,例:父母把孩子賣給人口販子、騎士把忠誠賣給出價最高的領主、部落長久珍惜的土地被賣給外國人。
- 人們一方面希望打破限制金錢流動的社會大壩,另一方面卻又築起新的大壩,希望保護社會、宗教和環境免受市場力量的奴役。有人說市場力量終究會獲勝。但事實是,總會有勇猛的戰士、狂熱的宗教份子和政治人物,透過武力的方式擊敗商人,讓經濟重新洗牌。讓成千上萬獨立文化逐漸相連的,除了金錢,還有刀劍。
帝國的願景
帝國的特性
- 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必須要統治許多不同民族,至少介於 3-20 個之間(文化多元性)。第二,不需要改變基本架構和認同,就能納入更多其他國家和領土,可以幾乎無限制的擴張(疆界靈活性)。
- 帝國的定義只在於文化多元性和疆界靈活性這兩項。帝國的形成不一定要有軍事征服(雅典帝國是自願結盟、哈布斯王朝是聯姻),政治也不一定要有專制皇帝(大英帝國是民主政體),規模也不一定要大(雅典帝國的面積不如希臘,阿茲提克帝國的面積不如墨西哥)。
- 帝國將許多小型民族整合起來製造出更大的新群體,是造成民族多樣性大幅減少的主因。
- 人們對於「帝國主義」的批評通常有兩種。第一,制度行不通,統治大量不同的民族缺乏效率。第二,每個民族都有自決的權利,一個民族凌駕於其他民族之上是不道德的。
-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批評都充滿問題。過去兩千五百年,帝國政體非常穩定,許多民族在被帝國征服後,經過幾個世代下來,無論在想法、語言、信仰上,都已被帝國同化。當帝國崩潰時,這些被統治的民族也沒有因此獨立出來,反而是繼續使用、傳播原帝國的文化。
- 帝國在四處征服、掠奪財富後,不只養活軍隊、興建堡壘,同時也贊助了哲學、藝術、司法、公益。現在人類的文化成就能形成,靠得正是過去的帝國在剝削戰敗者時獲得的財富。
- 帝國的遺緒在現代文化無所不在。東亞人講話時用的是漢帝國的語言,美洲人講話用的幾乎都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或英語。南非的祖魯人總是緬懷著十九世紀祖魯最光榮的年代,然而他們的祖先在當時其實都曾奮死抵抗祖魯帝國的侵略。
普世的帝國思想
- 演化讓智人像其他社會性哺乳動物一樣成為排外的生物,在本能上會將人類分成「我們」和「他們」。「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宗教、習俗,對彼此負責。「他們」不甘「我們」的事,「我們」不想看到「他們」,「我們」甚至還不太把「他們」當人看。
- 波斯人居魯士的帝國思想是讓所有「他們」成為「我們」。他宣稱「我們之所以征服他們,是為他們好」,這種「統治世界、為全人類福祉努力」的想法讓人耳目一新,不但不排外,還無所不包,認為人類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父母享有特權,但同時也要為孩子的幸福負責。
- 居魯士嶄新的帝國思想,後來接連被亞歷山大大帝、希臘國王、羅馬皇帝、穆斯林哈爾發、印度君主、蘇聯總書記和美國總統傳承下去。這種思想讓帝國的存在合理化,不僅讓屬民打消反抗的念頭,獨立的民族也不再反抗帝國的擴張。
- 帝國統治會刻意加速傳播各種思想、制度、習俗和規範,讓許多小文化逐漸合併到少數大文化中,這麼做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法律、文字、語言和貨幣,沒有標準化之下統治就會非常困難。第二,積極傳播共同的文化,能強化帝國統治的正當性。
- 多數帝國菁英相信自己是為了所有帝國子民的福利努力。中國的天命不是掠奪世界,而是教化萬民;羅馬聲稱他們讓野蠻人有了和平、正義和高貴的生命;孔雀王朝認為自己必須負責將佛法傳播到無知的世界;穆斯林哈里發認為自己肩負著傳播先知啟示的神聖使命;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聲稱自己到印度和美洲,是為了讓當地人改信真正的信仰;大英帝國號稱傳播著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兩大福音;蘇聯人覺得必須協助世界從資本主義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的烏托邦;美國認為自己必須負起道義責任,讓第三世界國家享有民主與人權。
- 帝國統治精英的願景不只在於「這是為他們好」,也在於「使他們成為我們」,所以這些統治菁英更能吸納不同的概念,會讓帝國從征服的民族中吸收文化、成為混合的文明,而不會死硬堅持蕭規曹隨的陳習。例:羅馬帝國中有大量希臘文化的成分,阿拔斯王朝揉合了波斯、希臘和阿拉伯文化。
- 當文化的融合到一定程度時,帝國的新成員和舊菁英之間的障礙便會逐漸消失。被征服者不再認為帝國是外來佔領他們的正體,征服者也真心認為這些屬民是自己的一員。
- 羅馬在幾個世紀的統治後,非羅馬人也能成為高階軍官,元老的家族也多半來自過去曾反抗羅馬的義大利部落。阿拉伯帝國征服埃及、敘利亞、伊朗和柏柏後,最終創造出來的帝國文化深受這些非阿拉伯人愛戴,即便帝國崩潰、阿拉伯民族失勢,帝國文化仍然持續發展。中華大地原本有許多不同族群和文化,經過兩千年後,已經成功統合到中國文化裡,九成的人口都無論是自認,還是在他人眼裡,都算是漢族了。
文化融合的單行道
- 帝國循環:一小群人建立一個大帝國、形成帝國文化、帝國文化得到屬民認同、屬民以帝國共同價值為民要求平等地位、帝國開國者失去主導地位、帝國文化繼續蓬勃發展。
- 幾乎所有帝國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透過壓制和戰爭維持權力,因此現代人很容易把帝國歸為壞人。但是現今的文化幾乎都是帝國的遺風,想將人類文化中帝國主義成分全部洗淨、恢復在那之前的「純正文化」是不可能的。你無法叫印度人拋棄民主、不說英語、拆除鐵路、廢除司法體系、不玩板球、不喝茶。
-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純正文化」。就算把英國文化從印度剔除,恢復的仍是同屬征服者的阿拉伯帝國文化;把阿拉伯帝國文化剔除,恢復的又是笈多王朝、貴霜帝國、孔雀王朝的文化。每一個文化,都是在征服前一個文化後建立的,要把所有帝國文化徹底剔除,只會讓人類回到原始部落的狀態。
- 二十一世紀,民族主義正在迅速失去地位。愈來愈多人相信真正的政治權威應該是來自所有人類,而不是某個特定國籍的成員,而人類政治的發展也該是朝向「保障人權、維護全人類利益」的目標走。即便現在世界政治仍然是各行其政,但國家的獨立性正在迅速消失。
- 當今已沒有任何國家能行駛真正獨立的經濟政策,或是任意發動戰爭,甚至連國家內政也無法獨立決定。資金、勞動力和資訊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翻轉並形塑現在的世界,讓國家的有形疆域和意見失去份量。全球統一的時代很可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宗教的法則
宗教的本質
- 在金錢和帝國之外,宗教是第三種讓人類一統的力量。
- 宗教的定義,是一種建立在「超人類秩序」之上的「人類規範及價值觀體系」。(超人類秩序,指的是那些自然存在而非人類想像的秩序。舉例來說,足球的規則是人類訂的,所以不是超人類秩序。相對論是自然存在的秩序,所以是超人類秩序)
- 某個宗教如果想將幅員廣闊、族群各異的人類收歸旗下,它必須同時具備「普世特質」(普世認同,不論時空而永恆為真)和「鼓吹特質」(堅定的鼓吹其信念,試圖傳播給每一個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是具備普世特質和鼓吹特質的宗教。
泛靈信仰
- 多數古代泛靈信仰宗教具備「地方特質」與「封閉特質」,信眾只信奉當地的神明,而且也沒有意願將信仰推己及人。例:印度和部落的人不會派傳教士到恆和部落,鼓吹別獵捕白尾狐狸。
- 採集者社會的泛靈信仰認為動值物和人類擁有平等地位,萬物眾生都是直接與彼此「溝通、協商」關於共同棲息地的種種原則。
多神教
- 農業社會控制著農場上的動植物,使得動植物的地位從與人類平等,變成了人類的財產。人類發現過去「與動植物直接溝通」的泛靈信仰無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後,發展出了「多神教」:人類承諾要永遠崇敬某些神靈,換取對其他動植物的控制權。這些神靈各自掌管了生育、氣候、醫藥、戰爭、農收......等職務。人類將羔羊、酒、甜點犧牲獻祭給神靈,換取神靈保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 多神教的出現並沒有讓泛靈信仰完全消失。幾乎所有多神教都還是有惡魔、精靈、鬼魂、聖石、聖泉、聖樹之類的神靈,雖然祂們的地位遠不及重要的大神,但是對一般人的世俗需求還算夠用。國王要打仗時,向大神獻祭祈求勝利;農夫生病時,向無花果樹仙禱告,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
- 大多數多神教,甚至泛靈信仰,都還是認為有一個高於所有神靈的、最高權柄的存在。例:希臘眾神都得臣服於命運女神;北歐諸神逃脫不了在諸神黃昏中滅亡;西非的所有神靈都是「至上神」所生;印度教的眾神眾人與整個宇宙都是被終極的「梵」所主宰。
- 多神教與一神教的差別在於,多神教認為主宰世界的最高權柄不帶有任何私心和偏見,對世俗的人類毫不在意,向祂祈求戰爭勝利、健康、下雨是完全沒意義的。因為對祂來說,某個王國戰爭輸贏、某個人生老病死,根本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人類有需求時,找的仍是「財神」、「智慧神」等專精某項領域、帶有私心和偏見的神進行交易。
- 多神教在本質上心胸開放、包容異己,很容易相信其他神靈的存在,因此很少迫害異教徒。所以即使多神教的帝國征服世界各地,也不會要求其屬民改變信仰;帝國會要求屬民尊重帝國自己的守護神和宗教儀式,但也不會強迫屬民放棄自己當地的神靈和儀式。
- 羅馬人從未要求基督徒放棄他們的信仰,只希望基督徒能同時尊重羅馬帝國的守護神、承認皇帝的神性作為政治上忠誠的聲明。然而基督徒強烈拒絕、不願妥協,對於羅馬人來說,這是一種政治顛覆運動,需要加以鎮壓,所以才會有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的事件。
- 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前的三百年間,多神教羅馬處決的基督徒不超過幾千人。但是在接下來一千五百年間,因為對信仰的詮釋有差異而自相殘殺的基督徒,死亡人數高達數百萬。(例:天主教與新教之戰)
一神教
- 隨著時間過去,某些多神教教徒開始對自己的某位神靈愈來愈虔誠,並相信這位神靈是宇宙唯一的最高權柄,信仰逐漸轉為一神教。猶太教就是一種「本地一神教」,它認為宇宙至高的神有私心和偏見,關愛全放在猶太民族和以色列上。這種宗教對非猶太人是有弊無利,所以猶太教一直都沒有對其他民族宣教的打算。
- 基督宗教一開始只是猶太教的一個神秘教派,它把宇宙至高神的私心和偏見擴展到了全人類上,並且想說服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究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這個神秘教派組織起了對所有人類的傳教活動,最終不斷擴大、接掌了羅馬帝國。伊斯蘭教也跟基督宗教一樣,從一個小宗教發跡,收服了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的龐大帝國。
- 一神教徒通常認為自己信奉的就是唯一的神,只有自己看到了完整的真相,並批評其他所有宗教都不可信。過去兩千年,一神教徒多次發動暴力消滅競爭對手,強化自己掌控力,所以當代的規模最龐大的主流宗教幾乎都是一神教。
- 就如同泛靈信仰在多神教裡延續一樣,多神信仰也會在一神教中延續。由於大多數人很難完全接受一神教的想法,仍把世界分為「我們」和「他們」,所以一神教徒把其他神祇從大門趕出去後,又從旁邊的小窗把祂們接回來,冊封成「聖人」。
- 英國的守護神聖人是聖喬治、蘇格蘭的是聖安德魯、匈牙利的是聖史蒂芬、法國的是聖馬丁等。同個國家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聖人各司其職,例如義大利米蘭的聖安布魯瓦茲負責守護、威尼斯的聖馬克負責照料、聖阿爾莫守護著煙囪清潔工、聖馬修撫慰著收稅員、聖亞賈西亞治頭痛、聖阿波羅尼亞治牙痛。基督宗教的聖人,其實就是多神教的神靈的偽裝。
- 多神教除了演變出一神教,也演變出二元論的宗教,認為這世界是神所創造的「善」,與獨立存在、非神所管的「惡」這兩股力量對立的戰場。二元論會受人吸引,是因為一神論難以解釋為什麼在無所不能的神掌管的世界中,仍會有「惡」的存在。
- 祆教、諾斯替教、摩尼教都是著名的二元論宗教。雖著摩尼教徒在羅馬敗給基督徒、祆教波斯第二帝國敗給了一神教的穆斯林,二元論宗教的勢力也逐漸退去,但是一神教也從中吸收了很多概念(例:聖經舊約從未提過天堂與地獄,也沒提到人死後靈魂會繼續存在)。
- 一神教就像是萬花筒,把一神信仰、二元論概念、多神教義和泛靈信仰收納在同一個神聖論述下,這在宗教學上叫做「綜攝」。例:基督徒信奉一神教的上帝,相信二元論宗教的魔鬼,向多神教徒一樣禮敬眾多聖人,相信泛靈信仰的鬼魂。
自然律宗教
- 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認定其超人類秩序是由神祇建立的。印度佛教、中國道教、儒教、地中海犬儒主義和享樂主義崇拜的並非神祇,而是一種「自然律」。即便這些宗教相信有神祇存在,但是它們認為神祇就和人類、動植物一樣受到自然律的限制。
- 對佛教徒來說,「佛法」就是舉世皆同的自然律,認為「痛苦來自於慾望」。要遠離苦海,就要放下慾望,用圓滿和寂靜取代,達到「涅槃」。佛陀就是達到涅槃的覺悟者,祂們到各地普傳佛法,希望讓所有人離苦得樂。
- 佛教告訴信眾應該不斷追求涅槃,但是大部分佛教徒都無法達到這個境界,最終演變成對那些已經開悟但尚未成佛的人的崇拜,希望祂們協助達到涅槃境界,也希望祂們幫忙處理。
現代宗教:人文主義
- 宗教是一種建立在超人類秩序之上的人類規範及價值觀體系,在佛教裡這個秩序是佛法,在現代這個秩序則是自由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即便人們喜歡稱這些主義為「意識形態」,但它們本質上也是超人類秩序,所以符合宗教的定義。
- 對「共產主義」這個宗教而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聖經預言書,蘇聯的政委就是牧師,五一勞動節就是其節慶,托洛茲基主義就是異端學說。虔誠的共產主義信徒很可能為了傳播馬克思和列寧的福音,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
- 現代人最盛行的宗教是「人文主義」,其基本信念認為智人是獨特、神聖的,至善指的是對智人好。基督教崇拜神性,人文主義崇拜的則是人性。就像不同基督教派對神有不同的定義ㄧ樣,人文主義對人性的定義大致上可分成三個對立的教派: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
- 自由人文主義:人性是每一個人的自我特質,正是每個人的內心讓全世界有了意義。人們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受外界侵擾、傷害,每個智人內心的自由神聖且不可侵犯(因此反對死刑和酷刑,強調人性化)。自由人文主義的根本,是源自於一神論中「靈魂永恆」的概念。
- 社會人文主義:人性是集體而非個人的概念,神聖的是所有智人構成的群體。社會人文主義的使命是保護智人這個物種,讓每個人享有平等。如果富人比窮人有特權,就代表人們重視「金錢」超過了人類的普遍本質,是對人類神聖性的褻瀆。社會人文主義的根本,是源自於一神論中「在神的面前,所有靈魂一律平等」的概念。
- 進化人文主義:人性可變,可能退化成非人,也可能進化成超人類。進化人文主義的使命是保護人類、避免退化成非人,並且鼓勵進化成超人類。進化人文主義的底層邏輯是達爾文演化論,認為需要透過天擇淘汰不適合的個人,留下適者,才能讓人類繼續生存。
- 納粹思想並沒有反人性,它正是基於進化人文主義,認為雅利安人有進化成超人的潛力,猶太人、吉普賽人、黑人、同性戀和精神病患則是退化的智人,是現代版的尼安德塔人,需要隔離、滅絕。不過這個假設後來被生物學家戳破,基因研究證明當代不同智人族群之間的差異遠小於納粹的假設。隨著希特勒被逼上絕路,也讓種族主義跟著一同送葬。
- 在對抗希特勒的戰爭結束後七十年間,想將人文主義與演化論結合起來、用生物學方式讓智人「升級」的想法依然是禁忌。但是這種想法並未煙消雲散,仍有許多人思考著如何利用先進的生物學知識創造完美的人類。
- 隨著社會人文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接連敗下陣來,自由人文主義成為了當代的主流宗教。當今的自由政治和司法體系之所以存在,是基於自由人文主義,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神聖無法分割的內在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不朽的靈魂」,是一切道德和政治正當性的來源。
- 如今,自由人文主義和最新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之間已經出現鴻溝。生命科學的研究至今仍未找到靈魂的存在,愈來愈多科學家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自由意志,而是荷爾蒙、基因和神經突觸。
成敗的秘密
- 因為商業、帝國和全球性的宗教將幾乎每個智人都納入了今天的全球世界,從眾多小文化、到少數大文化、再到最後的全球單一文化的發展趨勢,似乎是人類歷史無法避免的結局。
- 歷史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叉路口,回首來時路,從過去到現在只剩下單行道,但是未來卻還有無數的叉路等待著我們,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選擇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
- 歷史學家可以描述歷史「如何」發展,重建一連串事件的演變順序。但是歷史學家無法解釋歷史「為何」是眼前的一連串事件,而不是另一連串的事件。
- 許多人希望看到「歷史必然性」,因為如果承認歷史並非必然,就等於是承認現在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和人權都只是偶然的產物。然而事實是:所有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趨勢,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
- 歷史是一個二階混沌系統,也就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的系統(例:當政府能預測革命會發生時,政府就會加緊軍備、做好內政措施,革命就永遠不會成真)。研究歷史並不是為了要推知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暸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 歷史的選擇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對人類有益的文化就會成功擴張、對人類無情的文化就會消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基督教是比摩尼教更好的選擇,或證明阿拉伯帝國比波斯帝國對人類更有利。勝利者永遠相信自己的定義才正確,但人類沒有相信勝利者的義務。
- 有學者提出「瀰因學」,認為就像生物演化是基於基因(gene)這種生物資訊單位的複製,文化演化也是基於瀰因(meme)這種文化資訊單位的複製。所謂成功的文化,就是特別擅於複製其瀰因,而文化能否有效傳播,跟它對人類有無助益並沒有關係。例:即便各國都知道軍備競賽會把大量資源浪費在武器上,拖垮所有彼此對立的國家,但是它的發展卻仍無法阻擋。
- 後現代主義思想家認為,文化的基石不是瀰因,而是話語。例:十九到二十世紀,民族主義就像是瘟疫一樣,透過話語擴散到世界各國,引發了戰爭、壓迫、仇恨和種族滅絕。
- 無論把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給瀰因學還是後現代主義,「提升人類福祉」都不是主要目標。歷史的演進並不在意生物個體是否幸福,也沒有證據顯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對智人最好的文化。
Part 4:科學革命
發現自己的無知
科學的影響
- 在五百年前,全球人類還不相信自己能在醫療、軍事、經濟方面有什麼突破,資源的使用只是為了維持現有能力,而不是取得新能力。統治者會將資源贊助給牧師、哲學家、詩人,目的是請他們讓他的統治基礎正當化,維護社會秩序,而不是發明新藥物、武器,或是刺激經濟成長。
- 過去五百年間,人類的人口增加了 14 倍,生產增加了 240 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 115 倍。這些得歸功於「科學革命」,人類將資源投入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新力量。
- 一艘現代戰艦可以在幾秒內摧毀哥倫布時代所有世界強權的海軍艦隊;五條現代貨櫃船可以承載當時全世界所有船隊運送的貨物;一部現代電腦可以儲存中世紀所有圖書館的抄本資訊;一家跨國銀行的資產大於現代以前所有王國的財產總合;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大業花了三年,現代任何人卻能在 48 小時內完成。
- 認知革命讓人類的祖先投入大量時間,希望找出支配自然界的法則。但是在科學革命的前後,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之處:第一,人類願意承認自己無知、過去相信的可能是錯的,沒有什麼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聖不可挑戰的。第二,學會搜集各種觀測資訊,再用數學工具整理分析,形成理論。第三,運用創造的理論來取得新能力,特別是發展出新技術。
承認無知
- 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都假設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只要鑽研古籍和傳統、詢問智者,就能獲得知識。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也就是人類發現他們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一無所知。
- 現代的科學體系都承認自己最重要的問題仍一無所知:達爾文並沒有說自己已經完全解開生命的謎團,物理學家承認他們不知道什麼引起了宇宙大霹靂,也不知道如何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經濟學家更不知道什麼是最佳的計量經濟模型。如果新的證據與主流理論相違背,主流理論就需要修正、甚至淘汰。
- 承認自己的無知,讓現代科學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系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慾。這大幅提升了人們理解世界運作、創造新科技的能力。然而這使得那些讓數百萬人得以有效合作的虛構故事顯德更加脆弱,現代世界想要維持社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只能依賴兩種不科學的作法。
- 第一種作法,是宣稱某些科學理論是絕對真理。例如納粹聲稱種族政策是根據生物學事實,共產主義宣稱自己是基於絕對的經濟真理,不可能被推翻。第二種作法,是直接訴諸「非科學的絕對真理」,例如自由人文主義主張天賦人權,即便科學研究並不認同這種看法。
- 即便在現代,科學仍得倚靠種種宗教和意識形態的信仰,才能取得研究經費,並將研究正當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文化已經比過去任何文化更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人們對科學研究方法的信任,也逐漸成了類似宗教的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絕對真理的信念。
搜集與分析資訊
- 早期的知識體系是用「故事」構成理論,現代科學用的則是「數學」。從牛頓開始的物理學研究,大自然的書寫語言就是數學方程式,其他學科也紛紛效仿,試圖將數學引入自己的專業領域。
- 為了處理現實中更複雜的層面,數學發展出「統計學」這條新的分支。大數法則指出,雖然某些單一事件難以準確預測,但只要有許多類似事件,用平均結果來預測就能相去不遠。這個法則導出的機率模型成了人口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社會科學的基礎,而其中人口統計學又成了達爾文建立演化論的基礎。即便在自然科學中,機率模型也被廣泛應用(例:量子力學)。
- 現代愈來愈多人有興趣(或是被迫)修習數學,人類走向「精確科學」的趨勢勢不可擋。這裡頭的「精確」,正是因為使用了數學工具才有辦法辦到。
新的能力
- 在五百年前,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直到培根在十七世紀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後,人們才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開始試圖去探究知識的實用性、利用知識做出新東西,讓科學和技術接軌。
- 在科學和技術接軌之前,大多數的技術都是一些未受教育的工匠不斷嘗試錯誤而產生的,而非學者經由系統化科學研究得到的成果。馬車的製造商並不會把賺到的錢拿去研發新型馬車(頂多偶爾改改設計),而是拿去購買材料製作一樣的馬車。
- 在十九世紀前,軍事上的變革都在組織而非科技,阿拉伯打敗波斯、土耳其人打敗拜占庭、蒙古人征服中國、羅馬人打敗迦太基和馬其頓,都不是因為武器比較先進,而是因為擁有高效的組織和鐵一般的紀律。
- 火藥的發明,是中國人在煉長生不老藥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的,但他們也沒有想到用火藥放到軍事上對抗蒙古大軍,而是把它拿來放鞭炮。科學家和發明家希望拿破崙撥款研發飛行器、潛艇和火箭,他仍意興闌珊。
- 一戰時期,人類才開始寄望科學家打破僵局,於是發明出戰機、坦克、毒氣、潛艇等新式武器。二戰時,即便義大利被推翻,德國也不願意投降,正是因為他們相信德國科學家會推出奇蹟般的新武器;日本之所以會投降,也是因為美國人發明出原子彈的緣故。
- 現代許多人相信,解決恐怖主義的關鍵不在政治,而是科技。如果研發出仿生間諜蒼蠅的裝置,就能對恐怖份子的行動暸若指掌;如果研發出偵測憤怒和仇恨思想的機器,就能有效遏止住恐怖組織的崛起。
現代救世主
- 科學革命前,多數人類文化都不相信人類還會再進步,大家擔心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如果遵守祖宗智慧,也許能換回過去的美好時光;發揮今人智慧,勉強能改善日常生活。但是那些穆罕默德、耶穌、釋迦摩尼、孔孟聖賢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饑荒、疾病、平窮、戰爭),平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很多信仰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某位救世主將一切問題解決。
- 對科學革命前的人類來說,靠著發現新知識、發明新工具就想解決一切問題是可笑的。所以神話故事一再告誡人類,不要企圖去超越人類的極限。
- 科學證明了人類可以靠自己突破很多限制,例如控制神話中的雷神之鎚,發明日常用電;利用農學、經濟學、醫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制定政策,消滅原本漫步全球的生物性貧窮(飢餓、無家可歸)。只要把人體中每個技術性問題拿出來各個擊破(打通阻塞的血管、抵抗病毒和細菌、消滅癌細胞、打造仿生免疫系統),也許就可能擊敗死神。
- 科學在過去五百年能發揮奇跡般的成果,很大程度得歸功於政府、企業願意為此投入大量經費,這使得科學活動基本是與經濟、政治和宗教利益掛鉤的。真正控制科學發展進度表的,很少是科學家。畢竟在資源有限下,「怎麼花更適當?」從來都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 科學研究一定得和某些意識形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意識形態能讓科學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代價就是意識形態能夠影響科學的進程表,並且決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例:核物理有助於發展核武)。在過去五百年間,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科學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與科學演進的主要引擎。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科學對帝國的影響
- 為了推算地球到太陽的準確距離,歐洲人於 1769 年派出科學遠征隊,前往地球各處量測金星凌日的時間長短。其中由庫克船長率領的一支英國遠征隊成功在大溪地觀測到金星凌日,並接著前往偵查一些太平洋島嶼,抵達澳洲和紐西蘭。這趟遠征帶回來數量驚人的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動物學、醫學和人類學資料,成了眾多學門的重要基礎,也啟發了許多後世科學家。
- 在過去,任何長途航線都會有一半以上的船員因壞血病而死亡,但沒人知道原因。庫克的船隊證實了壞血病的成因是缺乏水果和蔬菜的攝取(維他命 C),這個發現拯救了無數水手和乘客的生命,但也使英國變得有能力派出海軍前往地球最遠的另一端,對全球各大洋的島嶼實施殖民統治,迫害當地的原生居民。
- 在 1850 年以前,歐洲只是歐亞非大陸的邊陲之地,面對亞非的超級強權(鄂圖曼、波斯、蒙兀兒、明清)只能算是一個經濟侏儒,產軍學結合才剛起步,科學革命的科技成果尚未成熟,科技差距更是微乎其微。歐洲人能征服美洲、在海上稱王,主因是亞非強權對這些地方興趣缺缺。
- 在 1750 到 1850 年間,歐洲在一系列戰爭將傳統亞洲大國打得抬不起頭;1900 年,歐洲掌握世界經濟和全球多數土地;1950 年,西歐和美國的生產量佔全球超過一半。在現代的全球秩序下,即便歐洲已不再是霸權,人們仍使用歐洲的想法、品味、語言,採用歐洲萌生的觀點看待政治、醫學、戰爭、經濟,繁榮富強的基礎幾乎都源自歐洲的生產模式和金融模式。
- 歐洲人並沒有什麼獨特的科學基因。就如同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人,但是後來交棒給土耳其和波斯人一樣,現代科學雖然起源於歐洲,如今也已經開枝散葉,成為許多民族擅長的事業。
歐洲帝國的與眾不同
- 自 1850 年起,歐洲能稱霸世界,很大程度靠的是產軍學的合作,以及科學研究催生出來的新科技。即便中國和波斯在技術上要跟進歐洲完全不是問題,但是他們缺少歐洲花了數個世紀才萌生及成熟的價值觀、共同相信的虛構故事、司法體系和社會政治結構。所以當歐洲人已經習慣順著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的理路思考時,中國和波斯因為社會想法和組織完全不同而被遠遠拋在後頭。
- 歐洲帝國主義和其他帝國不同的地方在於,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暸解整個世界,「征服世界」是為了傳播他們對世界的看法、獲取權利和財富。但歐洲帝國主義除了擴張新領土以外,還包含了「求取新知」的慾望成分,每一趟軍事遠征隊都必然有科學家同行。
- 不論是聖經、地理書籍還是口傳知識,都未指出美洲的存在,因此「發現美洲」讓歐洲人意識到,實際的觀測比過去的傳統更重要。所以當普通的帝國主義者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填滿整個地圖時,歐洲人會在地圖中大量留白,承認自己對一大部分的世界還一無所知、一定還有什麼尚未得知的重要資訊。這使得歐洲人在想征服美洲的慾望下,懂得求知若渴,願意去搜集地理、氣候、生物、語言、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
- 歷史上大部分的帝國只會向鄰近地區侵略、擴張,從沒想過要探索、征服遙遠的未知國度。即便中國鄭和的航海技術遠高於哥倫布,中國也從未試圖攻佔或殖民他國。但對歐洲人來說,地圖上的大量空白激起了歐洲人不斷「探索與征服」的野心,這是讓歐洲勝出的關鍵。
- 位處墨西哥的阿茲提克帝國深信自己早就認識了全世界,所以對於陌生的西班牙人不知道該如何反應;西班牙人早就知道地球上有各種未知的人類疆域,對於入侵他人國土、應付未知狀況可算是行家中的行家,這讓西班牙輕輕鬆鬆的就征服並奴役了阿茲提克人。而位處南方的印加帝國也一樣故步自封,對北方發生什麼事漠不關心,這讓西班牙得以用一模一樣的方式征服印加帝國。
- 亞洲強權很快就聽說歐洲似乎有些重大發現,但是他們對這件事沒什麼興趣,仍繼續相信世界是以亞洲為中心在旋轉。這使得歐洲人在爭奪美洲、大西洋和太平洋時,唯一的阻礙只有列強之間的內鬥。當歐洲人累積了大量財富和資源以後,他們便有能力入侵亞洲、擊敗各大帝國,等到鄂圖曼、波斯、印度和中國驚覺情勢不對時,為時已晚。
- 二十世紀後,歐洲以外的各個文化才真正有了正確的全球觀,這正是導致歐洲霸權崩潰的關鍵因素之一。阿爾及利亞能擊敗法國、北越能擊敗美國,很大部分是因為得到全球反殖民網路的支持,並學會操縱輿論、引導全球媒體的傾向。
帝國擴張激發出新的知識
- 現代科學和現代帝國背後的動力,皆來自一種不滿足,覺得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對歐洲人來說,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建立某個科學學門也像是一項建國大業。科學為帝國帶來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幫助帝國征服世界;帝國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又為科學家提供各種資訊和保護、贊助各式各樣的奇特研究,帶來新的科學發現。兩者相互循環,讓現代科學和帝國勢力一同推進。
- 正是因為英國在殖民印度後,展開了對印度的龐大調查,包含地圖繪製、山峰測量、廢墟研究、生物資訊等,人們才會發現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曾有一座大城摩亨佐羅達。也正是因為英國在波斯訓練軍隊時,意外發現寫有三種械形文字的石碑,才有辦法破譯械形文字的內容,暸解蘇美文化、亞述歷史和巴比倫官僚之間的爭論。
- 歐洲帝國相信,要讓殖民統治更有效,就必須暸解屬民的語言和文化。所以英國派駐印度的官員必須學習印度和穆斯林法律、梵語、烏爾都語、波斯語、泰米爾文化、孟加拉文化、印度文化。這些研究讓歐洲征服者對於當地的風俗民情暸若指掌,只靠五千官員、七萬士兵和十萬商人就統治了印度的三億人口。同時,當帝國相信「學習新知」是好事時,帝國的擴張統治就得已合理、正當化。
- 帝國一方面在全球各地散播死亡、壓迫和歧視,另一方面卻又讓知識的發展突飛猛進,並且為屬民提供了大量新的醫藥、經濟環境和安全,創造了我們所認識的現代世界和判斷世界的意識形態。這些帝國究竟是善是惡,很難直接斷言。
種族主義與文化主義
- 在某些情況下,科學被帝國主義者用於邪惡的用途。例如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都曾提出某些「科學證據」,證明歐洲人優於其他所有民族。其中衍生出的種族主義,指稱歐洲人是純種雅利安人,印度和波斯人則是和當地劣等種族通婚的混種雅利安人,應當接受上等、優秀的純種人統治。這個理論在幾十年間引發了大量戰爭,如今已成為禁忌話題。
- 隨著種族主義受到抵抗後,人們又發展出了「文化主義」,把「存在血液裡的差異」替換成「存在文化裡的差異」,被許多現代菁英拿來判斷不同人群的優劣(例:西方文化具有民主、寬容、性別平等的特質,穆斯林文化則有階級統治、宗教狂熱、歧視女性的特質)。現代的生物學家可以透過基因研究成果輕鬆推翻種族主義的論調,但是現代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卻仍無法推翻文化主義。
資本主義教條
放貸的本質
- 假設社會上的民眾們把 100 萬實體貨幣存進各家銀行,若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是 10%,代表它們可以把 90 萬貸款出去。有個創業家貸了 90 萬去創業,他在創業中把這 90 萬拿去雇用各式各樣的員工打造產品,而這些員工收到薪水後又把 90 萬存進銀行,此時銀行帳面上就有 190 萬。針對這 90 萬,銀行又可以把 81 萬貸款給其他人,然後其他人經過花費後,這 81 萬又會回流到銀行裡,銀行帳面上就有 271 萬。
- 經過無限次貸款、存款的循環,最終銀行帳面上就會有 1000 萬,但實際上它們只有 100 萬實體鈔票。所以如果全部的人都跑去提款,銀行就不可能付得起,因而發生擠兌。但現實生活中,這件事情基本上是可以用很多方式避免的。
- 一開始貸款的創業家,如果他的產品賣的很成功,人們就會從「帳面總金額 1000 萬的戶頭們」中把錢提出來買他的產品,創業家就會賺到 90 萬拿去還貸。即便實體鈔票仍然是 100 萬,但是社會生產力提高了、交易量也變多了。當政府發現社會生產量大增、人們提現去交易的需求提高,導致實體鈔票不夠用時,就會加印鈔票,並把鈔票賣給銀行,市場中能流動的鈔票就會變高,保持幣值和物價穩定。
- 貸款就是一種把錢拿去投資未來的動作。當銀行把錢貸出去時,等同於是增加了銀行帳面上的貨幣量,這意味著銀行預期借款人在未來能曾生產出比這些新增的貨幣價值還大的東西。借款人可以用借到的錢動員人力,發掘出人類過去未曾發掘到的資源,這些資源的價值就可以抵銷他借的錢,也就是銀行帳面上增加的貨幣量。所以在幣值穩定的情況下,貨幣量會反映出社會的經濟水平。
- 能換取財富、作為交易籌碼的,並不是只有貨幣,而是任何人們公認有價值的東西(人力資源、黃金、糧食),而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從未知的世界裡尋找、開發。所以貸款其實可以視作「憑空創造出一筆錢」借給別人,並請借款人創造出相應的有價值的資源,例如動員人力航海找尋黃金、糧食等。就算借款人沒辦法用貨幣償還,他如果找到價值足夠的資源,也可以依此抵押。
資本主義的崛起
- 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全球產值會增加是因為人口成長,但是每人平均產值變動不大。然而過去五百年,每人年平均產值增大了將近二十倍,主因是資本主義的崛起。
- 在過去,金錢只能拿來換取「實際存在於當下」的物品,這對有能力但沒有資源的創業者非常不利。但是當人類發明了「信用」的概念以後,金錢便可以拿來「預支未來」。人們可以把錢放貸出去給一無所有的創業者,等對方未來事業有成以後再連本帶利歸還。這背後的基本假設是,人類「相信」未來的資源肯定會超過目前的資源。
- 在古代,人們並不相信「明天會更好」,當時的觀念是財富的總量有限,全球經濟這塊大餅只有固定大小。人們把商業當作零和遊戲,你的獲利意味著有人損失,所以賺大錢是罪惡,富人必須捐款作為贖罪。在這樣的普遍認知下,沒有人會願意發放大額信用貸款,經濟自然不會成長,這又讓人們倒果為因,以為經濟停滯才是常態。
- 隨著科學革命帶來關於「進步」的觀念,人們意識到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很有限以後,開始相信透過地理發現、科技發明和組織發展,人類生產、貿易和財富的總量就能無止盡的提高。只要機制設置良好,全球這塊大餅就有變大的潛力。
-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如果企業家賺得的利潤高於基本必須,就會雇用更多員工,進一步提高自己利潤。利潤愈高,能雇的員工就愈多,員工賺的錢愈多,就能買更多東西,更多的企業就會繁榮,形成雙贏。這等同於是從經濟、道德和政治的角度告訴我們:貪婪是好的,我獲利就是你獲利,餅會愈做愈大,財富與道德不再對立。
- 亞當斯密的立論基礎,是「利潤增加時,企業家會雇用更多員工」,而不是「利潤增加時,企業家會把錢全部藏得死死的,只有需要時才拿出來」。資本主義下,新的道德標準變成:追求利潤是好的,但應該要把生產的利潤拿出來,繼續投資更多的生產,打造利潤與生產的正循環。
- 資本和財富的不同在於,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金錢和資源,財富則是沒有用在生產的金錢和資源。海盜把寶藏埋在小島中、貴族穿著奢侈絲袍參加宴會,這些只是財富但不是資本。現代風險投資人參加一場場的商務會談,努力把資金投入市場中有潛力的企業,這就是資本。當我們在考慮投資有潛力的股票、政府在努力將稅收投入具生產力的計畫(希望能藉此增加未來稅收),這些也是資本。
- 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不論快樂、自由、甚至正義,都必須依賴於經濟的成長,經濟成長就是至善。它逐漸超越經濟的範疇,形成一套倫理,指導著我們該有怎樣的行為、該如何教育子女、該如何思考問題。
- 現代科學得以發展,正是因為有資本主義在背後支撐。當政府擔心經濟停滯時,便會印製大量鈔票、憑空變出一大筆便宜信貸,把錢投入在各式各樣的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計畫中,盼望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能搞出創世發明或發現,開創全新產業並帶來龐大利潤,用以打平政府創造出來的虛擬金錢數字。如果科學發展的腳步不敵經濟泡沫破滅的速度,經濟前景就十分堪憂。
資本與帝國
- 資本主義不只左右了近代科學,也影響了歐洲帝國主義的發展。非歐洲帝國的治理者,多半是靠技術官僚和軍事菁英用稅收和掠奪的方式取得資金,例如清朝和鄂圖曼土耳其。但是隨著歐洲的國王和將領逐漸採用商業的思維模式,商人和銀行家逐漸變成統治精英,提高了歐洲帝國的征服效率。因為沒人喜歡繳稅,但人人都樂於投資。
- 哥倫布就像現在的創業家一樣,接連向葡萄牙、義大利、法國、英國的投資者遊說,兜售自己探索新航道的想法,希望能獲得造船、補給、支付水手和士兵所需的資金,但是一一遭到回絕。最後他說服了西班牙女王投資,於是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才得已征服美洲,開採大量金銀礦、甘蔗和菸草,讓原本的投資獲得大量回報。
- 哥倫布的成功激起了歐洲資本家投資海外探索、殖民的熱潮:信用貸款贊助新發現,新發現帶來殖民地,殖民地帶來利潤,利潤建立起信任,信任轉化為更多信用貸款。這個循環讓歐洲帝國向外擴張的動力愈來愈大。
- 為了增加投資人數、降低每個人承擔的風險,探險家開始找上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從大量投資人手中集資,再分配給無數支探險隊,只要其中幾支探險隊成功,帶來的龐大利潤就得以回報給投資人。隨著時間過去,歐洲風展出一套複雜的金融體系,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籌組大筆信貸基金,效率遠超過任何帝國。
- 信奉新教的荷蘭決定抵抗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統治者。經過了八十年,荷蘭持續堅持全額還款、保障私有財產權,大幅降低資本家借錢給他們的風險的風險。相較之下,西班牙不尊重私有財產,不但為了籌資戰爭不斷加稅,還對資本家抵賴不還錢,甚至用莫須有的罪名要求各種罰款,使得資本開始從西班牙撤離並轉向荷蘭。
- 有了資本的力量,荷蘭人便能僱用大量傭兵跟西班牙人打仗,並打造一批又一批的艦隊前往世界,控制全球貿易路線,產生大量利潤償還貸款。當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開拓了大量殖民地、西印度公司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時,西班牙則因失去投資者的信任而走向衰落,最終讓荷蘭成功獨立。
- 十七世紀末,由於荷蘭人過於自滿,且戰爭成本過高,他們無法再維持歐洲金融和帝國引擎的地位,法國和英國因此成了這個地位的強力競爭對手。法國一開始贏面比較大,但在 1717 年,法國央行總裁所擁有的密西西比公司利用政治影響力,讓民眾相信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金銀遍地,使得民眾爭相投資、股價不斷竄升。最終泡沫崩潰,股票變成廢紙,散戶們全都傾家蕩產,人民因此對法國金融體系失去信心,使法國貸款困難、債務日益高築,最終爆發法國大革命。
- 就在法國分崩離析的同時,大英帝國仍保持著良好的金融信用,能輕鬆用低利率取得貸款,讓民間股份公司急遽擴張到世界各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國。打下印度次大陸的不是英國政府,而是民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它掌握的 35 萬軍力連王室都自嘆弗如,直到 1858 年才被收歸國有。
- 在資本主義下,股份公司與政治權利牽線接軌,直接由國家來幫忙維護利益,西方政府幾乎可說是資本家的工會。當中國沒收、銷毀英國菸商的鴉片時,菸商便向英國政府施壓,讓英國以自由貿易為名向中國宣戰,用新式武器在鴉片戰爭中碾壓中國,並簽署不平等條約、要求割讓香港,讓香港成為英國菸商安全的販毒基地。
- 英法兩國投資者曾將大筆資金借給埃及統治者,興築蘇伊士運河和一些後來失敗的計畫。隨著埃及債務擴張,歐洲債權人逐漸插手埃及國內事務,讓埃及民族主義者忍無可忍,單方面宣布廢除一切外債。這讓英國女王很不高興,揮軍前往尼羅河,讓英國成為埃及的宗主國。
- 希臘在反抗鄂圖曼土耳其時,英國投資者從中看到了商機,幫希臘反抗軍籌資貸款,只要希臘獨立成功就要連本帶利償還。當反抗軍快要戰敗時,英國債券持有人因為擔心利益損失,要求英國政府組織國際艦隊,成功在納瓦里諾之役協助希臘擊退鄂圖曼土耳其。希臘雖然獲得自由,但代價是在接下來幾十年間都被積欠英國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次戰役證實,只要英國商人的利益可能受損,女王的軍隊就會出動。
- 現代人在判斷國家的信用評等時,經濟體系的健全遠比天然資源的多寡重要。信用評等代表國家清償債務的可能性,如果某個國家有民主自由的政府、和平的環境與公正的司法體系,就能得到較高的信用評等。這能讓這個國家以低廉的代價取得相當的資金,撐起良好的教育體系和蓬勃的高科技產業。而就算是擁有豐富石油蘊藏量的產油國,如果政府專制、司法腐敗,信用評等低,仍難以取得開發石油資源所需的資金。
自由市場
- 死忠的資本主意擁護者認為,資本當然會影響政治,但政治絕不應該插手資本的事。如果政府干預市場,必然會因為政治利益的左右,而做出不智的投資決定。例:資本家認為如果政府沒有為了討好選民大眾,而向產業界課重稅設置失業救濟金,產業便能開設更多工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 哈拉瑞認為,完全的自由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經濟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信任,但光靠市場本身無法避免詐欺、竊盜和暴力行為。這些事得由政府下手,立法禁止欺詐,用警察、法庭和監獄執行法律。唯有嚴厲執行適當的市場規範,才能維持金融體系的信任,避免掉密西西比泡沫或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悲劇。
- 資本家表示自由市場會保護員工,因為如果員工被壓榨,他可以選擇離職,去原有企業的競爭對手那邊工作,因此企業家的貪婪會逼他善待自己的員工。但在現實中,過去正是因為市場太過自由、缺乏監督,使得貪婪的資本家透過壟斷或串通壓榨員工,甚至還發展出奴隸制度限制勞工自由。正因為甜食在歐洲的市場極大,資本家才會為了追求利潤,從非洲俘虜了大批黑奴到美洲甘蔗園工作。
- 奴隸貿易背後的黑手並不是國家或政府,而是完全於自經濟。歐洲的中產階級不過是為了圖個好機會,投資了一些股票,這些錢聚積起來便成了企業購買奴隸運到美國的資本。當歐洲在世界各地殖民時,背後出錢的很可能是一些善良的歐洲人,他們懂得愛孩子、捐錢做慈善,但沒能感受到遠方被殖民者的痛苦。
- 一些宗教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是出於仇恨。資本主義也殺孩了數百萬人,原因是出於冷漠加上貪婪。正因為資本市場有追求利潤和生產成長的渴望,它才會盲目掃除一切可能的阻撓。當「成長」成了無上的目標,不受其他道德倫理考量的制衡時,就會衍生災難。
- 二十世紀後,部分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讓資本主義的貪婪稍微受到控制,但是資本導致的不平等仍然猖獗。面對種種指控,資本主義的回應是:第一,世界已經被塑造成資本主義的樣子,沒辦法走回頭路了。唯一足以和資本主義抗衡的共產主義,幾乎在所有層面上都會造成更大傷害。第二,只要再多一點耐心,從過去的經驗記取教訓,雖然不可能達到公平,但資本主義可以確保所有人都能「滿足」。
- 目前的資本主義仍舊沒辦法公平分餅,但它是把餅做大的最好方式。然而這塊經濟大餅是否真的能無限制變大、智人會不會有一天終於耗盡地球上所有資源,這些都仍是未知數。
工業的巨輪
工業革命與能源轉換
- 經濟成長需要能源和原料,而人們的直覺認為能源和原料有限,一但用光,整個經濟體系就會隨之崩潰。然而從過去的證據看來,每當人類即將面臨能源或原料短缺時,就會有資金投入科技研究,讓人類能更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甚至找出全新的能源和原料。
- 在過去數千年,人類知道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能量,例如用火力煮飯、用風力推動帆船、用水力驅動水車等。但是這些能量都有著先天限制,例如火力得取得木材,風力得靠天賞臉,水力一定得住在河的附近才能用。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進行不同能量之間的轉換。
- 以前的人類只有一種能量的轉換方式,就是將植物取得的太陽能轉換成肌肉的機械能。牛和馬吃草,牛的肌肉可以拖犁耕田,馬的肌肉可以運輸貨物。人類食用動植物,產生的肌肉成就了人類歷史的所有事情。
- 人類在燒水時,水煮沸的那一刻鍋子會開始跳上跳下,這時熱能便會轉成動能。即便這件事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但人們一直沒意識到,直到九世紀,中國人才發明出火藥,將熱能轉換成動能。距離火藥發展成有效的火砲,又隔了六百年。火砲發明後再過三百年,英國人才發明出蒸汽機,利用燃燒燃料產生的熱將水煮沸成蒸汽,再用蒸氣推動活塞產生動能。
- 英國工業革命後幾十年,蒸汽機被應用在紡織、汽車、鐵路等各式各樣的科技上。人們意識到只要發明出適當的機器,任何地方、任何類型的能源都能相互轉換、為人類所用,於是在科學革命下成功研究出石油轉成動能、核能轉成電能等各種能源轉換的方法。
- 工業革命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學會駕馭轉換能量的方式以後,原料短缺的問題就被解決了。科學的突破讓人類能發明全新的原料,例:天然的鋁很稀缺,但是人類能用電解煉出無止盡的鋁;原本製氨需要硝石作為原料,但科學家卻發明出用空氣製氨的方法。
- 每當人類覺得能源即將耗盡時,便能找到新的能源來源。例:過去的人類擔心化石燃料耗盡後,經濟會陷入僵局。但現在卻發現地球只要短短九十分鐘,就能從太陽接收到人類一整年活動和產業所需要的能量。
農業工業化
- 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二次的農業革命。過去在農業上得靠肌肉力量才能做到、或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幾乎都能靠曳引機之類的機器接手。化學肥料、工業殺蟲劑和各種激素與藥物大幅提高了農產和家禽家畜的產量,冰箱、船舶和飛機讓農產品能長期保存並運輸到世界各地。
- 隨著農業工業化,農場中的動物不再被人類視為活生生、能感受痛苦的生物,而是一項項被大量製造的產品。研究證實,任何哺乳動物和鳥類在物質需求之外,也都有種種心理需求和欲望,但是產業界除了讓這些動物吃飽、維持基本健康以外,對牠們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毫不關心。
- 蛋雞一生下來就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面,連拍動翅膀和抬頭的空間都沒有;母豬被關在一個個小隔間中無法轉身,只能進食和生育,小豬ㄧ生出來就被帶走、養肥待宰;乳牛也是活在小隔間中,與自己的尿液和糞便為伍,被機器自動擠奶。
- 農業工業化之前,農地和農場生產的食物大部分都得供給農民和農場中的動物食用,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能拿出去賣,所以農業社會中的農民佔了總人口九成以上。隨著農業工業化,現在美國僅靠 2% 農民,就能養活整個美國,甚至還有多餘的糧食出口到世界各地。
消費主義
- 農業釋出的數十億人力,被工廠和辦公室吸納,讓新產品如同雪崩一樣傾瀉而出。人類生產出建築物、服裝、燈泡、手機、相機、洗碗機等各種超出想像的產品,生產超出了需求。如果資本主義想要存活,就必須不斷提高產量,生產出來還得有人買,經濟才能維持。這讓人類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 過去的人類生活困窘,因此節儉成了一種美德。但是消費主義下的美德,就是鼓勵所有人應該要善待自己、更寵愛自己,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並讓大家相信「放縱對你有益,節儉是自我壓抑」。
- 在消費主義的時代,製造商設計產品時,會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後就得淘汰;即便舊型號可以滿足各種需求,廠商依然不斷推出新型號,如果不跟進就會顯得落伍。傳統農業社會總面臨著饑荒問題,但是現代最大的健康問題卻是肥胖:如果吃得太少會導致經濟萎縮,吃多了以後再購買減肥產品,反倒能促進經濟成長。
- 在資本主義教條下,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在消費主義倫理下,普通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購買」。過去貴族盡享奢華,農民省吃儉用;但在現代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秩序合而為一的時代,富豪謹慎的管理資產和投資,普通人花錢卻毫不手軟。
- 舊的倫理體系總會要求人類做些難如登天的事情,例如慈悲、寬容、克服慾望、壓抑憤怒、放下私利。這些要求對大多數人實在太強人所難,所以大多數基督徒的作為不像耶穌基督,大多數佛教徒也沒聽佛陀菩薩的話。但是如今資本和消費主義下的新倫理,要求有錢人繼續貪婪下去賺更多的錢,普通人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熱情,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信眾真的能做到倫理體系所要求的條件。
一場永遠的革命
生態
- 工業革命讓人類對於周遭生態系的依賴大減,開始砍伐森林、築壩擋河,讓地球從原本的藍天綠地變成混凝土和塑膠構成的商場,家禽家畜以外的生物所剩無幾。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球暖化、污染猖獗讓地球變得愈來愈不適合人類居住,每當智人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對抗大自然,壓制整個生態系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就可能引發愈來愈多無法預期的危險副作用。
- 大自然只會改變,不會毀滅。隕石讓恐龍滅絕,卻為哺乳動物開啟了一條康莊大道。如今人類正在讓許多物種滅絕,甚至可能讓自己滅絕,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些生物過得生龍活虎。也許六千五百萬年後,會有一些高智商的老鼠或蟑螂,心懷感激的回顧人類造成的這場災難,就像我們感謝殺死恐龍的巨大隕石一樣。
時間觀
- 傳統農業看的是大自然的時間週期和植物的生產週期,人們沒有統一的工作日,不同季節的生活習慣也有極大不同。中世紀農民一點也不在乎「小時」和「年份」,更在乎雨季和收穫季的徵兆。
- 現代工業可說是完全不在乎季節,更在乎追求時間的精確和一致。為了讓生產線有效進行,每個人都得嚴格遵守共同的時刻表,在完全相同的時間上班、休息、下班。時刻表對沒有生產線的地方也很重要,例如工廠五點下班放人,酒吧就會在五點十分開始營業;工人八點上工,火車就得在七點五十分抵達工廠大門。
- 由於精準、同步的時間在現代變得極為重要,所以英國政府立法規定全英國的時刻表都必須以格林威治時間為準,而不是依據當地日升日落的週期。人類後來發展出全球性的時刻表網路,全球同步的誤差不到一秒鐘。現代人每天會看上幾十次時間,隨時只要喵一眼手機或鬧鐘,就可以知道現在幾點。不論去看電視節目,還是參加課程,時間一切似乎都得按時完成。
社群
- 工業革命前,多數人的生活都不脫核心家庭、大家庭和地方社群。家族除了家庭功能,還兼顧福利制度、衛生體系、教育體系、建築產業、勞工工會、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新聞媒體、銀行、警察等功能。有人想結婚,家族會審核是否門當戶對;有人發生衝突,家族會私下處理。遇到家族無法處理的事情,例如籌組大量資金、群體械鬥等,地方社群就會介入。
- 地方社群會依據當地傳統行事,交易通常不是金錢往來,而是互相幫忙、欠還人情,來自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不到一成,多數還是由家族和地方社群提供。王國除了負責發動戰爭、修建道路和建築城堡以外,不會干預地方社群的日常生活,甚至會把稅收和暴力懲戒的權利下放給地方長老或社群代理人,只要不要把事情惹大,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工業革命前,如果一個人失去家族和地方社群的保護,幾乎必死無疑。不僅沒有工作、沒有教育、生病時得不到支持,也沒人會借他錢,出了問題更沒人保護。
- 工業革命讓市場取得強大的新力量,讓國家有了新的通訊和交通工具,更讓政府有了一大批辦事人員、教師、警察、看護、銀行、醫生和社工可供差遣。國家和市場的權力不斷擴大,也不斷削弱家族和地方社群的緊密連結。國家警察和法院取代地方社群和家族的私刑,市場商人和公營服務也淘汰了地方社群提供的服務。少數國家和市場無法取代的,只有核心家庭的情感功能。
- 過去的權力循環是:因為國家和市場力量弱,所以個人力量弱,家族和地方社群的力量就強,導致國家和市場力量更弱。工業革命後,新的循環變成:國家和市場力量變強,使得個人力量變強,家族和地方社群力量就變弱,導致國家和市場力量更強。
- 正是因為國家和市場的力量崛起,現代人才有辦法在不依賴家族與地方社群的情況下生存,獲得更高的自主性。孩子不再需要事事順從父母的權威,國家有權介入並制止家庭暴力,社群壓迫的現象也大幅減少。人們在浪漫生活和性生活上,也不再需要聽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國家和市場的崛起解放了個人,卻也將原本社會中一個個緊密的社群打散成一群互相疏遠、冷漠的個人。當人群無法達成共識時,想要改革和抵抗國家和市場就變得更加困難。
- 國家和市場已經取代了地方社群的物質功能,但地方社群的情感功能仍難以全盤掌控。在情感面上,國家和市場倚賴的是「想像的社群」,現代兩大想像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費大眾。即便在基因上幾乎沒有差異,不同國家仍會宣稱自己是一支獨立的民族,例如「英國人」、「法國人」等。而隨著市場的興起,擁有相同消費習慣的人會組成消費者社群,例如「曼聯球迷」、「瑪丹娜粉絲」、「素食主義者」等。
和平
- 人類歷史上的社會結構並不靈活,社會秩序難以撼動,人們常認為「過去都是這樣,未來也會繼續這樣」。但是現代多數人同意社會秩序應該有彈性,讓我們能夠操縱、改進;政治的主流也不再是維持傳統秩序,而是摧毀舊世界,打造更好的新世界。這使得過去兩個世紀,世界變化速度奇快無比,社會、教育、經濟、科技改革天天都在發生,人們常會說「我年輕時,世界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 綜觀歷史,大多數的暴力事件是出於家族或社群之間的仇恨,直到國家制度崛起後,暴力衝突的比例才大幅下降。在亞馬遜森林的原住民,約有 25~50% 的男性會因糾紛死於暴力衝突。但在中世紀的歐洲,每十萬人中遭到凶殺的人數只有 20~40 人,在現代歐洲則是每十萬人只有一人會遭到兇殺。
- 過去歐洲帝國崩潰時,帝國政府總是會鐵腕鎮壓叛亂,最後孤注一擲來場浴血混戰,直到帝國滅亡進入無政府狀態。但是自 1945 年以來,多數帝國的解體變得迅速、平和且頗有秩序。例如英國從一個個殖民地撤退時,幾乎沒開過幾槍;蘇聯解體時,也沒有動用龐大的武力去鎮壓民眾,而是承認失敗,收拾行李、告老還鄉。
- 歷史的鐵則是「任何兩個相鄰的正體,都有某種可能,讓它們在一年內向對方互相宣戰」,征服一項是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許多偉大的帝國因此建立。十九世紀晚期的歐洲,不管是軍隊、政治家或一般公民,都有隨時發生戰爭的心理準備。
- 現代是史上國際戰爭數量最少的時期,對於大多數的現代政體來說,除非發生世界末日等級的事件,否則要全面開戰是幾乎不可能的。自 1945 年以來沒有任何一個聯合國承認的國家遭到併吞滅國,國家規模的戰爭大多是少數邊界衝突、入侵他國干涉內政和內戰。
- 現代社會能如此和平,和平紅利飆升是關鍵因素之一。核武的出現使得大國間的戰爭等效於集體自殺,這讓戰爭的成本大幅上升。過去社會的財富多半是田地、牛隻、奴隸和黃金,因此掠奪領土的利潤很高。但現代財富的形式是人力資本、科技知識、社經結構,掠奪領土的利潤大幅下降。再加上和平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外貿和投資能帶來豐厚的紅利,這讓戰爭相較之下不再像過去那麼有利可圖。
- 核戰末日的威脅促進了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大行其道,領導時代的菁英份子從過去的軍事征服者,轉變成愛好和平的商人、政治家和知識份子,這使得國際間的戰爭退散、貿易興旺。貿易成長,和平的利潤更高,戰爭的成本也更高。由於國際間的網路日漸緊密,多數國家無法再維持全然獨立,任何一國片面宣戰的機會就大幅降低。這讓和平不再是「現在沒有戰爭」,而是「不可能發生戰爭」。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快樂本源
- 歷史學家探究數萬年來人類社會秩序的變化,記錄著偉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戰士、慈愛的聖人、創造力豐沛的藝術家、帝國的興衰、科技的發明與傳播。但是一切究竟怎麼為個人帶來快樂或痛苦,卻是隻字未提。
- 民族主義者說政治自決能帶來快樂,共產主義者說無產階級專政能帶來快樂,資本主義者說自由市場創造經濟成長能帶來快樂。哈拉瑞質疑:人類在長期發展、進化下來,真的有變得更加幸福、快樂嗎?
- 支持進步論的人認為,人類運用能力減輕痛苦、滿足願望,所以ㄧ定愈來愈快樂。但是反對進步論的人認為,權力使人腐化。農業革命提升了人類形塑環境的力量,但農民的生活比狩獵採集者艱苦。科學與工業革命提高了個人的自主性,卻創造出一個冷漠的社會。即便人類在物質條件上有大幅改善,但因為社會失調帶來的負面感受很可能讓兩者作用互相抵消。
- 人類一般對於快樂普遍接受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心理學和生物學研究的方式,就是去量測和統計不同因素跟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多大的相關性,其中包含了物質因素(健康、飲食、財富)和心理因素(社群、美德、心靈)。
知足常樂
- 關於快樂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也就是「知足常樂」。例:你很有錢,但你沒有得到主觀期望的來自家人和伴侶的關愛,你就不滿足;你原本患有不治之症,結果突然大病初癒,你會得到滿足。
- 當我們試著猜測或想像其他人有多快樂時,總是會想要設身處地,想想自己在那個情況下會如何感受。但這麼一來,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期望放到別人的物質條件上,導致結果失準。例:現代社會豐裕,我們習慣每天洗澡更衣,光是想像中世紀農民幾個月不洗澡,就覺得很痛苦。但是中世紀的農民一點也不介意,由於沒有對於洗澡的主觀期望,他們滿足的程度可能並不輸現代人。
- 如果快樂是由期望決定,那麼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全球愈來愈不快樂。五千年前一個小村子的年輕人,平時只會看到村裡的村民,相較之下覺得自己長得還不賴,因而滿是自信。但是今天的青少年,每天都會在媒體上看到明星、運動員和超級名模,相較之下就容易覺得自己長得不怎麼樣而感到自卑。
- 埃及人在前總統穆巴拉克的統治下,生活條件遠高於古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可說是處於有史以來物質條件最好的時刻。然而埃及人滿懷憤怒,起身推翻了穆巴拉克,因為他們在主觀期望下比較的對象不是古代的法老,而是同時代的美國。
快樂的生物機制
- 生物研究指出,人類快樂的唯一原因,就是身體內發出快感的感官感受,是身體激素和大腦電流決定你有多快樂。人類演化的結果,就是不會太快樂、也不會太痛苦。我們能短暫感受到快感,但快感會消退,不會永遠持續。演化把快感當成獎賞,鼓勵男女發生性行為將基因傳下去;演化也確保快感來得快、去得也快,否則人類就會不斷發生性行為而失去覓食的動力,最終死於飢餓。
- 生物學家認為,每個人先天的生化機制都不同。如果把快樂的絕對程度設為 1 分到 10 分,有些人先天開朗,快樂值在 6 分到 10 分徘徊;有些人先天陰鬱,快樂值在 2 分到 5 分徘徊。一個人能否保持愉快,會受到先天的限制,先天開朗的人即便處在糟糕的物質條件,也能保持快樂;先天陰鬱的人就算不斷獲得滿足,快樂的程度也相當有限。
- 如果接受生物學對於快樂的理論,歷史這個學門的重要性就大減了,因為顯然大多數歷史事件對於人類的生化機制沒什麼影響,所以不論歷史如何演變,人類快樂的程度都不會有太大改變。一個企業家買了一棟豪宅獲得的快樂,可能跟農夫蓋完他的房屋時獲得的快樂是一樣的。
- 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如果人類能發明一種「快樂藥」的毒品,讓人類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感到無比滿足,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這樣的作法,現代的許多人內心其實無法接受。
- 現代的自由主義將「個人主觀感受」奉若圭臬,認為好壞、美醜、應不應為都是由每個人的感受決定,並不斷向大眾洗腦「傾聽你的感受」、「順從你的渴望」。然而古今的哲學家和神學家認為,人類完全順從主觀感受行事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更可能導致毒品和性愛成癮的後果。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必須認識「真正的自我」,否則就會變成基因的奴隸。
生命的意義
- 父母在養小孩時,大多數時候的情緒都是非常不快樂的,例如換尿布、洗奶瓶、處理小孩的哭鬧和脾氣,都是沒人想做的苦差事,這讓父母成為一個獨裁小霸王手下的悲慘奴隸。然而多數家長在事後卻指出,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來源,這意味著快樂可能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餘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而已。
- 有學者認為,快樂看的是一個人生命的整體。如果一個人覺得他的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 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下,盲目產生的結果。然而正因為人類能為生活賦予任何意義,人類才能獲得快樂。
- 科學家覺得自己增加了人類的知識,所以他的生命有意義;士兵覺得自己保衛了國家,所以他的生命有意義。有很大的可能,人類感受到的意義其實都只是錯覺與幻想,而所謂快樂,只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邊的人的想法達成一致,我就能欺騙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並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佛法無我
- 佛教認為苦的來源不在感受本身,而是在對感受的不斷貪求。而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而是「放下貪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 根據佛教的觀點,主觀感受就像是海浪,如果你總是在試圖抓住「好的海浪」、避開「壞的海浪」,一天天下來只會讓自己累得幾近發瘋。唯有當你拋開執念,癱坐在海灘上感受海浪的自由來去,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
智人末日
生物學革命
- 四十億年來,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天擇,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由某個具有智慧的創造者所設計的。即便人類有智慧,但是人類沒有設計生物的能力;微生物可以從完全不同的物種中取得遺傳密碼、加入自己的細胞中,從而取得新的能力(例:抗藥性),但是微生物沒有智慧、意識和生活目標。
- 農業革命後,人類可以透過「選擇育種」的方式加速天擇的過程。例如讓最肥的母雞和最慢的公雞交配,生出大量又肥又慢的雞供人食用。育種的方式和自然的共生關係十分相似,智人等於是對雞隻施予了特定的選擇壓力,讓又肥又慢的雞特別能夠繁衍下來。
- 生物工程指的是人類進行生物層次的干預行為,例如植入基因、閹割、注射荷爾蒙都屬於生物工程的範疇。
- 時至今日,人類終於打破了智慧設計的限制,能夠透過生物工程創造出天擇下幾乎不可能存在於世界上的生物。例:兔子和水母無法交配,但是人類能將螢光水母的 DNA 植入兔子胚胎,創造出螢光兔;人類可以透過在老鼠的背上植入牛軟骨細胞,讓它長出人類耳朵的形狀。也許在未來,人類就能用這種方式製造出能植入人體的人工耳。
- 人類目前主要實施基因工程的對象,都是沒有政治利害關係的物種,例如植物、真菌、細菌、昆蟲、家禽家畜等。例:改造大腸桿菌,用它來生產生質燃料;透過植入北極魚的基因讓馬鈴薯更耐寒;改造乳牛基因,讓牛奶裡含有攻擊乳腺炎細菌的溶菌素;透過植入蠕蟲基因,讓豬的脂肪轉為健康的脂肪酸;將蠕蟲平均壽命延長六倍;創造出記憶和學習能力極高的天才老鼠、堅守一夫一妻制的田鼠。
- 遺傳學家希望能還原已絕種的生物,例如恐龍、長毛象,甚至是尼安德塔人。只要將長毛象的基因植入大象的受精卵,再植回大象子宮,長毛象就能重現於地球。同樣地,只要在智人的卵子裡重建尼安德塔人的 DNA,並找到代理孕母,便有機會創造出尼安德塔人,兩個智人才能做的粗活,一個尼安德塔人就能搞定。
- 智人的基因組其實並不比老鼠複雜多少。遺傳學家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直接改造智人的基因,設計出更完美的智人。基因工程不僅能改變人類生理、免疫系統和壽命,甚至能改變智力、情感能力和道德觀。一點點的基因突變,就足以讓智人從微不足道的猿類變成世界的主人。因此如果能對智人基因做點小小的調整,也許就會引發第二次認知革命,讓智人再次改頭換面。
- 如果生物工程的潛力完全發揮,人類將可能發展出第四場重大革命:生物學革命。生命將改由智慧設計操控,過去的生命是演化而來的,未來的生命是智慧設計的。
半機械人
- 第二種能改變生命法則的科技,是將生物組織與機械構造結合的「半機械人工程」。
- 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是半機械人,用各種硬體設備來輔助感官和能力,例如眼鏡、心臟起搏器、一隻、電腦和手機。而人類正跨在一個要成為真正半機械人的門檻上,讓一些機械構造與身體結合、不再分開,徹底改變我們的能力、慾望、個性以及身份認同。
- 美國軍方有半機械昆蟲的研究計畫,打算在昆蟲中植入電子晶片,讓人或電腦遠端遙控昆蟲的動作,並取得昆蟲接受到的外界資訊,這樣就能讓間諜蒼蠅潛入敵人總部竊聽機密對話。
- 最新一代的「仿生耳」助聽器能接受外界聲音,把人聲過濾出來轉化成電波訊號,再連上聽覺神經把訊號傳送到大腦。人工視網膜可以將接受到的光線轉變成電能,透過視網膜上未受損的神經細胞將訊號傳遞給大腦,讓大腦將訊號轉譯成視覺影像,如今已能讓盲人患者辨識字母、景深和人臉。現代技術已經能讓微電腦將大腦的神經訊號轉譯成電訊號命令,讓殘障者用意識控制機械義肢的運動,甚至還能恢復觸覺。
- 目前最具革命性的研究,是建構一套大腦對電腦的雙向介面,讓電腦能夠讀取大腦的電訊號,同時輸回大腦能夠暸解的電訊號。如果研究成功,人類將能讓大腦連上網路,甚至讓幾個大腦彼此相連,形成腦際網路,獲取彼此的記憶。這將使得班機械人不再屬於人類,而是完全不同的全新物種,其中的哲學、心理和政治影響,可能都還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數位生命
- 第三種能改變生命法則的科技,是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例如用程式設計模仿基因遺傳演化,創造出一組能夠獨立於創造者、完全自行學習演化的程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創造者或其他任何人,都不再能掌握這個程式的發展方向。
- 人類現在已經能設計出會不斷自我複製、在自我複製的過程中會發生隨機突變的電腦病毒。在天擇之下,那些突變後比較能躲過防毒軟體偵測的病毒,將會在網路中迅速傳播、繁衍,並持續的入侵其他電腦。
- 人類的另一項計畫,是將大腦的記憶、知覺和意識整個備份到硬碟上,用電腦讀取和操作,建構出一個全新的、擁有自我意識的數位個體心靈。2005 年成立的「藍腦計畫」,正是希望在二十年內,用電腦完整重建出一個人腦。如今藍腦計畫已經從歐盟取得十億歐元的資助。
新的倫理
- 根據基因為人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學」時代已經展開。醫生很快就能告訴你,你得到哪些疾病的風險較高、哪些藥物對你沒用、哪些藥物是你的救命仙丹。
- 醫學的進步帶來新的倫理難題,例如:保險公司是否有權要求我們提供基因資料,對魯莽傾向更高的人要求提高保費?雇主有權歧視基因看起來較差的求職者嗎?腦機介面公司能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生物或器官,再申請基因序列的專利?
- 由於生物工程能做到一些奇蹟般的事情,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倫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議題,即便是無神論者也同樣大感震驚。動物權利保護團體認為這些實驗會造成動物的痛苦;人權保護團體擔心基因工程可能被用來創造出某種超人類,讓其他人類成為超人類的奴隸。也有人認為獨裁政權會用基因工程製造不知恐懼為何物的士兵、不知反奴隸為何的工人。
- 人類目前確實還無法創造出超人類,但是前方的路上也沒有什麼絕對無法克服的科技障礙。真正讓人類研究放慢腳步的原因,是倫理和政治上的爭議。許多人認為,現代人類太快看到太多機會,手中握有基因修改的能力,卻還無法做出明智、有遠見的決定。
- 在未來,任何一個政府、組織和個人,全都得面對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和無機生命帶來的難題。隱私和身份認同、醫療保健和平等、公平競爭和成就、退休基金和勞力市場等,一切人類發展出來的秩序都將隨之改變。
從人變成神的奇異點
- 人類最遠大的計畫,是打造長生不死超人類的「吉爾伽美什計畫」。未來世界的主人與現代智人的差異,可能會遠大於智人和尼安德塔人之間的差異。我們與尼安德塔人至少都還是人,但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很可能會更接近「神」:永遠年輕的半機械人,能和其他生物共享記憶,專注力和記憶力是智人的千倍以上,沒有性慾,既不會憤怒也不會悲傷,蘊藏的情感和欲望智人完全無法想像。
- 人類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未來創造出來的「神人」,可能就是硬生生比智人優秀不知凡幾,看著我們的方式就像我們看尼安德塔人一樣,帶著一絲輕蔑和不屑。
- 物理學認為宇宙大霹靂是一個「奇異點」,在奇異點之前,我們所知的自然律都還不存在,就連「時間」也不存在,故我們無法理解宇宙大霹靂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人類如今很可能在接近下一個奇異點,在奇異點之後的任何事都將超出我們的想像,現代世界的意義(你我、男女、愛恨)也即將變得再也無關緊要。
- 沒有人能夠確實知道未來。歷史一再讓我們看到,許多以為必然發生的事,常常因為不可預見的阻礙而無法成真;某些難以想像的情節,最後卻成為事實。阿波羅十一號發射時,人們曾認為二十世紀末,人類就可以移民火星,但是這個預測如今仍沒有成真。另一方面,當時誰都沒想過,網際網路能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 我們如今已經無法踩煞車、阻止讓人類升級成另一種不同的物種。不管是問為什麼研究基因組、或是為什麼要把大腦連接到電腦、或是為什麼要在電腦裡創建一個心靈,十有八九都會回到相同的答案:「為了挽救人的性命」。只要人類追求長生不死的吉爾伽美什計畫沒有停止,科學所做的一切就都有了正當的理由。
- 就算是新世代的神,第一代還是由我們人類所設計,受到我們的文化概念所影響。創造他們所依循的理念不同,就可能讓他們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在無法阻止人類升級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影響往前走的方向。或許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成什麼」,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
- 在過去,生物學為智人的行為和能力劃定了活動範圍,讓智人在這個範圍中發展出文化。如今,文化已經逐漸掙脫生物學的束縛,智人不僅能改造周遭世界,還能改造自己體內和內心的世界。當智人真正變成神人時,能限制住我們的很可能只剩下物理學。
-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對周遭世界與生態掀起一場場災難,只為貪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卻又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天下至險,恐怕莫此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