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軌跡
最近回顧了自己過去十年的學習歷程,發現這段期間所累積的知識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 17-20 歲:幾乎 100% 的時間都在學數學、物理、電腦科學。
- 20-23 歲:50% 的時間在學習電腦科學、寫程式(包括接案和 Side Project),50% 的時間在讀更接近人文領域的書籍(例:商業、歷史、哲學、心理學、…)。
- 23-27 歲:由於創業需求,90% 的時間都在學習和公司產品與業務直接相關的專業知識(人機互動、數據、策略、技術、財會),剩下的 10% 才用來研究其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整體回顧下來,這三個階段的差異解釋了為什麼我現在回頭看自己以前寫的東西時常會感到羞恥:17-20 歲時寫的文章讀起來感覺就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頭,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20-23 歲時因為讀了不少通俗讀物,寫的文章相對缺乏專業性和嚴謹性;23-27 歲時寫的文章幾乎都跟創業有關,彷彿這世界除了創業以外沒有其他值得關注的事。
不過往好的方面看,17-20 歲強化的抽象思考能力 → 20-23 歲提高的知識廣度 → 23-27 歲建立的專業能力,每一個階段的所學都有稍微彌補前一個階段的短板。如果看自己過去的文章會感到羞恥,或許說明了這些年來我確實還是有些成長吧。
接下來 27-30 歲的這個階段,我對自己的期許是有能力持續地在我感興趣但非我專業的領域和議題上取得更專業的理解。希望三年後回頭看這個部落格的文章,我依然能看到自己有在成長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