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筆記(一): 休學創業學到的七件事

再多的方法論和聰明才智,重要性都比不上創業者自己的信念和決心。

創業筆記(一): 休學創業學到的七件事
Photo by Windows / Unsplash

今天是個蠻特別的日子,從 Minerva 休學至今剛好滿一年。這一年來跌跌撞撞,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六個月是探索+撞牆期,花了很多時間跟很多不同的人做 Project、探索想法。後六個月則是創業期,將想法收斂、確立團隊,然後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在產品開發和迭代上。這一年來我覺得成長了不少,今天想簡單分享我休學創業至今學到的七件事。

和有共同願景的人共事

我的願景是打造出一個脈絡化的知識網路,以及圍繞在這個知識網路周圍的工具生態,進而強化全世界知識工作者的個體和集體智能。我深知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在休學後有整整六個月的時間都在和一些我覺得厲害的、能力上能跟我互補的人做 Project,希望從中找到能一起創辦公司、長久共事的夥伴。

我合作過的對象超過十個,有一半是台灣人,一半是外國人。有些人只做了一兩週就消失了,有些一起做了兩三個月後彼此覺得不太合適,也有些一起共事超過半年,現在就變成了公司的共同創辦人(tag 一下最優質的隊友吳雨川林昱帆)。

在和這麼多人合作後,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是:在找創業夥伴時,專業能力和聰明才智只要能過一個基本門檻就夠了(這個門檻取決於做的題目有多難),更重要的是對方是否與你有相同的願景,以及他對這個願景是否有足夠的信念和決心。專業能力可以從做中學,聰明才智可以用團隊互補,但是如果沒有共同想要達到的那個願景,真的很容易因為一些外在因素拆夥,像是被別的公司用高薪聘走、在低谷時失去信心、發現這其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等等。找共同創辦人必須像找結婚對象一樣謹慎,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現在回頭看來,我覺得真的好險當初有先花很多時間和不同的人共事,沒有太早成立公司。厲害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一個都適合創業,也不見得每一個都想要創業。這過程也讓我更清楚自己適合跟什麼樣的人工作,也給了我這個機會去嘗試不同的領導風格和協作方式,為公司文化建立基礎。找到信任的、有共同願景的人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省去大量的溝通成本。大家在 Day 1 就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意義的討論上。

根據數據和反饋高速迭代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不要閉門造車,要儘早做出一個破破的東西,發佈出去看用戶的數據和反饋,再以此為起點,盡可能地往正確的方向高速迭代產品。

舉例來說,下面這張圖的左邊是我們產品六個月前第一次發佈的版本(當時寫了一週的 code 就開始拿給別人試用了),右邊是現在的版本,這六個月裡頭我們發佈了兩百多次更新(平均每天至少更新一次)、兩千多個 git commit,每次發佈時我們心中都有希望能測試的假設。Code 一開始寫得醜沒關係,未來再重構就好了。用戶會不會用,比 code 乾不乾淨重要一百倍,如果一個功能用戶就是不會用,code 寫得再好也是浪費時間。

除了高速迭代以外,清楚產品要優化的目標也很重要。我們這六個月都處在封測狀態,每次發佈新版本,都會透過一對一的 Onboarding 去看用戶的行為是否與我們預期的一致、用戶的反饋是否良好。後續一週會看留存率是否有比以前高、北極星數據是否有提升。迭代的方向是否正確,都是由這些數據和反饋來決定的。透過反覆地迭代,我們從傳訊息給一百多個人不到十人願意試用,一路成長到好幾千人排隊註冊搶著要用,Day 1 留存率也從 20% 一路成長到 60%。

要迭代的好,我覺得有二件事情要儘早做。第一,確保每一天都和用戶面對面對話,暸解他們希望用你的產品解決什麼問題、他們當前是怎麼用你的產品的。這長期下來讓我們對我們的產品和用戶都變得更有 sense。第二,用 Amplitude 或 Mixpanel 等工具去追蹤重要的數據,盡可能地 data-driven。我覺得多讀一些官方提供的文檔很有幫助,可以暸解數據應該怎麼追蹤、又可以如何去分析。Data Analytics 是個坑,但是非常值得跳進去。我自己當初是看 Amplitude 寫的的 Mastering RetentionData Taxonomy Playbook,裡頭的知識至今仍十分受用。

優化產品最一開始的體驗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是 SaaS 產品要盡可能地優化產品在最一開始的體驗。在 Day 1 留存率還沒拉起來時,先別管 Day 7 留存率。同樣地,Day 7 留存率還沒拉起來時,先別管 Day 30 的留存率。不同階段的留存率提升的方式也不同。

舉例來說,筆記軟體的 Day 1 留存率主要取決於用戶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就理解你的產品的運作方式、可以怎麼使用。Day 7 留存率主要取決於用戶能不能在你的產品中發現價值,並反覆地體驗到這份價值。很多時候要提高留存率,需要做的不是增加新功能,而是刪除冗余的功能、在用戶註冊後要求對方走過特定的投影片內容、在新手教學上做各種的微調和提示等等。如果是做 1–1 Onboarding,可以直接去看用戶現場怎麼面對這些投影片和提示、做質性分析;如果是做 Self-Onboarding,則可以直接去做 A/B Test、做數據分析。

創意類工作不宜過度追求產出效率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四件事,是物極必反,高速迭代雖然重要,但是過度強調產出效率很容易扼殺需要沈澱思考才有辦法產出的創意。

我們產品還在原型階段時,會以三天為週期去訂產出目標,這三天整個團隊就是全力去衝這個目標。這樣的做法雖然能看到事情在短時間內快速推進,長期下來卻會讓團隊感到疲乏、失去創造力。後來有次改成嘗試整整兩週不訂目標,讓大家自由發揮,結果反而產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意,這些創意也為我們現在的產品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件事情讓我學到了,高速迭代很重要,但是除非已經很確定要做的東西是什麼,否則不要過度地優化流程。適時的重置大腦、靜下來思考,對創意類的產出是至關重要的。

換句話說,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有些事情就是要高速推進才能維持動能,有些事情則是要靜下來重置一下大腦才能有好的發揮。小團隊的優勢就在於可以很有彈性,在不同的狀態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情。

自己想做的事,要能自己執行第一步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五件事,是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最好由自己來執行第一步。以SaaS 產品來說,我認為每個 CEO 在從零到一階段都要能自己用 Figma 打造產品原型、開發前端軟體、花大量時間做客服。

CEO 先執行第一步的好處有很多。第一,可以省去大量的溝通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想象中的東西做出來,等到開始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後,再逐漸將責任交接給更厲害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夥伴。第二,可以確保自己暸解第一線的細節,這對提高決策的品質有很大的幫助。第三,可以在團隊中樹立典範,CEO 的做事方式對團隊的做事文化有非常大的影響。

挑戰只會愈來愈大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六件事,就是隨著公司的成長,面對的挑戰只會變得愈來愈大。我們當前的目標是拿下個人知識管理這個正在快速成長的小市場,比較強的對手大多是一些從 YC 這種加速器出來的、或是已經在美國籌完 Seed Round 的新創公司。如果能拿下這個早期市場,未來要向上滲透到團隊市場時,就得跟 Notion、Clickup 這些估值百億美元的公司競爭。等在 Notion 之後的上頭市場,還有 Microsoft 和 Google 等市值上兆的巨頭公司。

不同時期的競爭規模不一樣、能運用的資金不一樣、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樣。很多現在有用的做事方式,到未來一定都要再重新調整。很多現在不會的東西,未來也遲早需要一步步學會。就算擁有了需要的知識、能力和資源,也無法保證一定能在競爭中勝出,很多東西還是得靠運氣。也因此,保持謙卑的心,一步一步地做事情,有不懂的東西就上網找答案、找適合的導師問,運氣好時要能把握住,運氣不好時要能有耐心、沉得住氣,我覺得對任何一個創業者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信念和決心比方法論重要

創業至今我學到的第七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方法論人人都會講,網路也都查得到很多很棒的資源。但是再多的方法論和聰明才智,重要性都比不上創業者自己的信念和決心。有足夠的信念和決心,沒有什麼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不會的東西學就對了;沒有信念和決心,所有的問題看起來都不可能解決得了,也很容易在低潮時想要打退堂鼓。

以前聽很多前輩說過「只有創過業才知道創業有多難」,現在回頭看來,指的應該就是這個部分吧。

總結

以上就是我休學一年、創業半年至今學到的七件事情。總體而言,我覺得能這樣一直學習、突破自我、做我覺得有價值的事,真的很開心。希望一年後還能像現在一樣開心地打出這段話。